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浙大学子实践快讯:数载年岁鉴新生,甘将热血沃中华

时间:2023-07-20 19:06:15 来源: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作者:赴辽宁沈阳暑期社会实践团

点击:361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canguan/20230720/135398.html

浙大学子实践快讯:数载年岁鉴新生,甘将热血沃中华

走进航博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印刻着诸位领导人的照片墙。七十余载,沈飞公司历经沧桑,奋扬踔厉,一次次浴火重生的背后,离不开中共中央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无数科研工作者心存薪胆、奔竞不息的科学求是精神。讲解员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将飞行静力、共振的原理娓娓道来,一组组空气实验项目,一台台风洞试验装置,锻造了飞行器的结构模型,也将沈飞精神凝铸其中。

图片1.jpg

参观沈飞航博馆

倥偬喑哑唯破局,燎原星火流万代

“沈飞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生动的讲解仿佛将一行同学带回到弥漫硝烟的过去。歼-5的首飞正式开启了沈飞公司振翮高飞的鹏程,歼-6与歼-7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航空科研技术向全新阶段的跃进。“意气风发上云霄,航空成就载史册,脚踏实地担重任,一生奉献诵清芬”,沈飞公司强大生命力的背后镌刻着太多伟大的名字,熔铸着太多值得为我们所铭记的清澈的爱。铸航空利剑,扬中国国威,是回顾这段历史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感受。在内忧外患的年代,沈飞公司在迷雾中破局重生,我们青年人也应赓续那烙入骨骼的品性,以捍我国威的应然之态,让那一星火种流续万代。

终日乾坤与时随,不泯英雄当告慰

“罗阳让我们泪洒胸襟,让我们勇毅前行”,透过展台中的一件运动背心、一套工作用具,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永不言弃的青年,看到了一位为国殚精竭虑、履险蹈难的航空工程师。未捷军已故,圆梦魂牵除,罗阳将国之要任背负双肩,将八天七夜镌刻长空,将壮志豪情激荡于海天之间。讲解员激情澎湃地解说道,罗阳同志的英灵伴着歼-15的轰鸣翱翔海天,得以永生。总有一种信念值得付出,总有一种精神值得坚守。“敢教日月换新天”,毛主席的话语仍然如雷贯耳,罗阳同志热忱的品格、坚定的信念定当不朽于世,激励后辈砥砺前行。

图片2.jpg

参观沈飞航博馆

沈水之滨阳天阔 银鹰出鞘渡苍波

参观结束后,我们有幸参与座谈会,与沈飞公司在职员工开展交流。沈飞公司的康主任话语铿锵,关于姚志成老先生的生平画卷缓缓展开。出生于战火硝烟的年代,姚志成立志让中国自己的飞机翱翔于苍穹。195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后,姚志成便一直致力于航空工业研究,从事航空产品分析工作。“他揣着知识的证书,如一颗铆钉,铆进了献身一生的岗位。”康主任的话中,流露出对姚老深深的崇敬与钦佩。时至今日,姚志成的科研工作依然在继续。他曾说:“在有生之年,我想在攻克飞机制造材料难关方面,再尽一点微薄之力。”黄昏夕阳更绚丽,姚老用一生的坚守完美诠释了这一点。航空界的“保尔”,既是对姚老一生的高度赞誉,亦是对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鼓舞与激励。悠悠岁月,那是燃烧着的时代;江河安澜,那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图片3.jpg

沈飞公司康主任讲解姚志成事迹

岂因福祸改余心,片身寰宇献青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姚志成先生作为金相领域的奠基人,用一张张朴实无华却凝练珍贵的小纸条,写满了冶金难题,也写满了代代相传的沈飞精神。浙大人的故事也在航空工业沈飞续写,“在浙江大学,我练就了护卫空天海疆的过硬本领。它给了我攀登航空技术领域高峰的底蕴。”从姚老到李明、郝威两位深耕航空领域的浙江大学杰出校友,他们都对在浙大的所见、所闻、所识心怀感恩。两位校友谈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心流”,谈到了内心原动力的获取。谈及在望月与青芝坞度过的大学时光,两位校友的眼中闪烁着怀念的光芒。“浙大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学识,更是对性格、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沈水之阳,少年锋芒;飞鲨悍海,驭鹰起航,两位校友激昂地讲道,无论是顶层设计与管理,还是基层制造与研究,都需要尖端科技与强国人才的融入。在飞机生产国产率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化解内外问题,是整个社会共同的宏大命题,我们青年人,应当将所学知识带入实践中,完成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图片4.jpg

沈飞公司工作人员、浙江大学校友李明分享

图片5.jpg

沈飞公司工作人员、浙江大学校友郝威分享

将军之心未老,少年之心已燃。我们青年一辈,也应行走于民族复兴的原野上,以吾之所学,补国之所需,以小我增辉大我,与时偕行,捍卫国泰民安,共襄海晏河清。沈飞公司也期待着更多有志于航空事业的浙大学子加入,共同铸就航空伟业!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canguan/20230720/135398.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