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安财学子专访独山镇太安村前第一书记陈必喜

时间:2021-08-12 23:05:33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文/陈献柱 • 图/李彦静

点击:45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10812/100992.html

图为实践团专访陈必喜书记

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裕安区75个贫困村中考核排名第一、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安徽省太安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就显著,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生的变化喜人,但难以想象的是,2016年太安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零元,是有着151家贫困户的贫困村。

2017年,陈必喜和两位同事怀着老区人民对党的热血情怀,来到太安村进行扶贫工作,一干就是五年。“带着感情去扶贫,我们没有理由不沉下心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带给老区人民。”8月9日,安徽财经大学初心如磐小队来到陈必喜书记办公室进行面对面采访,还原一位人民书记对于老区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做法与感受。

“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

“我们去扶贫,从内心深处就带着对这一地区人民深厚的感情。”

陈必喜书记解释说,从独山镇里面走出16个将军,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也激发了党员干部们红色的情怀。

陈必喜一行人来到太安村,首先对当地进行了考证调查。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悠悠,自1921年党成立之前,大别山地带就已经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他深有感触:“可以说,这片土地红的时间早,而且红的颜色深,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是真的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陈必喜感慨说,那个年代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能够达到“家家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见丰碑”的程度,烈士们的鲜血将这片大地染成了殷红。

即使是在建国后,老区人民仍然秉承着红色精神,全力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印象最深刻的是修梅山水库时,有三个十万:迁移了10万人、淹没了10万农田、参与了10万民工。”陈必喜书记说,正是因为红色精神影响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我们要让老区人民也真正有获得感,这种反哺就是要通过我们党员干部来实现。”

尽管扶贫小队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准备,然而刚开始村民对此并不买账,认为陈必喜一行人只是来此“镀镀金”,不会真心实意帮助村里谋发展。面对村民们的怀疑,陈必喜书记自始至终持坚定的态度:“我们来扶贫,特别是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就下定决心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待,与村民凝心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访谈650.jpg

图为陈必喜书记接受实践团队采访。

迎难而上,创新扶贫

扶贫工作初期,村里的情况就让陈必喜等人大伤脑筋:“当我们到村里之后,发现很多年轻人到外面去打工,在村里面留下来的要么就是老弱病残,要么就是需要照顾老人,不能离家太远。”怎样的工作可以让他们照顾到家,又能不出村就上班挣钱,成了攻坚战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陈必喜解释说,“为了敲定一个合适的项目,我们跑了很多企业,甚至到监狱里看犯人做的手工活。因为要考虑到技术要求和成本利润,一个可持续的项目是乡村发展的基础。”

让他高兴的是,在来回跑了十几趟之后,一家做冰箱、洗衣机线束的公司终于愿意不计利润的与村庄达成对接。“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负责人是鹤山山区里出来的人,家里原本也是贫困户,大学期间接受了很多资助,所以他也有一颗反哺社会的心。”

扶贫工厂.jpg

图为陈必喜书记在扶贫工厂。

“一个引领,两个关键,三项举措,四类成效”

除了创新性的提出“扶贫车间”之外,陈必喜等人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后,还提炼出了的脱贫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分析研判和聚焦精准的同时,制定出“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同时梳理出工作中的急难缓重,一步步形成了清晰的扶贫规划。

陈必喜向我们介绍说,“取得这样的成功,是因为我们真正做了到‘突出一个引领,抓住两个关键,采取了三项举措,取得了四类成效’,从脱贫到稳定脱贫,从输血到持续造血,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在坚持党建引领的前提下,在凝聚党支部和战斗力的基础上,太安村着力发展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这是扶贫的两个魂。”从延长茶园的产业链,到增加产业的附加值,茶园产业带动了产品出口,也推动了乡村经济增长;扶贫车间和涂料厂则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了许多贫困户就业。陈必喜说:“在就业这一块,只要是肯干,在我们村里面不会找不到就业岗位。”

在农民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园区带动这四大带动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明显成效,除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之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也焕然一新,对此,陈必喜骄傲地说,“裕安区的脱贫标准是人均纯收入达3800元,太安村所有的贫困户的人均数均超过了5000元,太安村也先后被评为脱贫攻坚示范村、环境整治示范村,三面改革先形村。”

脚踏实地,稳定脱贫

为增强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美丽乡村的坚实基础,在脱离贫困村行列后,陈必喜等人又编制了稳定脱贫的新规划,按照“传承红色、保护绿色、打造特色”的理念,谋划建立了扶贫项目库,形成了农民返乡创业园、特色茶叶种植区、优质果林培育区、苗木花卉种植区、稻虾(稻鳖)田园区等一园四区的产业布局。陈必喜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我们走后,村民们仍然能将小康生活过下去,这才是我们扶贫的最终意义”

可以发现,在扶贫工作中,红色精神贯穿始终,作为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撑,引领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陈必喜认为,对于大别山红色精神,“在整个独山镇来讲,红色的文化,包括红色的旅游,其实都是红色经济的一部分,就等于是把文化融入其中了。”而村两委统一改造危房、中秋节为老人送月饼、村民深夜为干部们送干粮,也无一不在体现着党员干部和村民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

贫困户家中.jpg

图为陈必喜书记在贫困户家中调研。

一幅脱贫攻坚战斗史,就是一部党员干部们用情怀写就的红色赞歌,村民们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主动参与,干部们从一开始的两眼一抹黑到后来的有条不紊,处处都浸染着老区人民的忠诚和热血。贫困无情,干部长情,基层干部们为之付出的鲜血,彰显出的大别山精神,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只有老区人民脱贫,我们才算真脱贫;只有老区人民富,我们才算真正的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聆听陈书记讲述扶贫的故事,看着太安村焕然一新的面貌,队员们感慨万千。“正是基层党员干部们的辛勤奋斗,才能保证小康生活的全面建成;正是大别山红色精神的代代接续传承,国家的发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保障。现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接班人,也应该怀着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不负党的嘱托,让大别山红色精神流传后世。”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10812/100992.html

安徽财经大学陈献柱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