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新时代下的“工程记忆”:近十年来“伟大工程”高速发展的动力源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09 00:00:07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十年工程记忆”暑期社会实践团

作者:刘高亮 王淦 牛泽睿

点击:1330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20909/124914.html

调研摘要:青春正盛,勇立潮头。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组成“十年工程记忆”实践团,通过回顾十年发展成就,用土木人独特的方式去挖掘“党建+专业”社会实践新模式,去激励新一代土木人探寻初心、了解初心、认同初心、践行初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从而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寓于重大工程建设故事之中,让人们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本次调研实地走访了多个企业单位和工程现场,采访了一定数量的工程参建者,对中国十年内的民生、科技、成就进行了一定的考察,从“引江济淮”的中国道路、到“雷火神山”的中国精神再到“京沪铁路”的中国速度,覆盖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力量。最终,本次实践对调研结果进行总结,得出中国十年来伟大工程告诉发展背后的动力结论,并认为能够将调研理论成果转化为爱国教育主题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更好的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证明理论、完善理论,深情“筑”福二十大的到来。

关键词:十年发展、重大工程、二十大、爱国教育

1 引言

近十年来,中国发展迅速,在工程建设中也屡创新高。基础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优秀的工程就奠定了国力增强的基础。作为“引江济淮”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安徽省在合肥段的建设中攻克了许多困难;为了迎接东奥的到来,中建一局的设计人员在“水立方”变“冰立方”中突破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在疫情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速度令人惊叹不已……种种伟大工程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我们骄傲的后盾。作为新时代土木与水利工程的优秀学子,我们设计了本次探寻“十年伟大工程记忆”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强化学生党性修养,探寻工程建设中党的重要作用为目标,分为“江河安澜”、“基建伟力”、“轨道速度”三个模块,利用探寻基建轨迹、企业调研、人物访谈、场景再现等方式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积极挖掘工程背后的故事,探究十年工程快速发展的原因。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国人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同舟共济的奉献意识最终造就了我们的伟大工程的不断进步。

2 实践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一大批世界级工程、突破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工程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从建筑选址到施工,专家云集、百工荟萃。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党的领导下的全国一盘棋,是一呼百应、勠力同心的壮阔场面,是数十个领域协作、上百项任务并进、数万人队伍施工、千余万版本入库的盛大景象。这需要蒸蒸日上的国力来托举。

泱泱中华、巍巍殿堂、皇皇馆厦。这背后,是“神舟”问天、“蛟龙”深潜、“嫦娥”落月、“祝融”升空;这背后,是港珠澳大桥纵贯湾区、中缅铁路连山接海、大兴国际机场首都振翼;这背后,是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最潸然泪下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是啊,只有这样的国力,才能托举起规模如此浩大、设计如此复杂、标准如此尖端的大国工程。

为全面反映、深刻总结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展状况,激励新一代土木人探寻初心、了解初心、认同初心、践行初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青年,组织开展融青年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学院党员、预备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等为主要参与对象,组成“十年工程记忆”团队,带着初心与“筑”福,去“建”证中国这十年的浩瀚工程。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土木人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砥砺奋进、勇毅前行,这个暑期,“十年工程记忆”实践团队将以土木人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3 调研时间

2022年7月14日——2022年7月22日

4 调研地点

“引江济淮”工程(安徽区段)——引江济淮派河口船闸、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巢湖航道服务区项目部、芜湖裕溪口船闸合肥1号,合肥2号抢险救灾船

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奥林匹克馆

武汉——中国桥梁博物馆、中国建筑科技博物馆、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雷神山火神山遗址、中建二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5 调研方法

5.1 实地观察法

成员赴引江济淮(安徽区段)工程现场,走访工程实施单位等地通过对工程建设情况实地参观、承建单位调研,了解引江济淮工程背景,工程实施历程和伟大意义;前往湖北省,通过对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地实地参观,并前往建设单位调研采访等形式,探寻建设者们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新的“中国速度”“世界奇迹”的背后,凝聚着“听党召唤、不畏艰险、团结奋斗、使命必达”的“火雷精神”;本组成员赴北京,通过对中国铁道博物馆、京沪高速铁路的实地参观,参建单位寻访等,让同学们了解中国铁路发展光辉历程和伟大意义,突出这十年国家轨道交通举世成就。

5.2 访谈调查法

我们通过个人采访的形式,前往引江济淮(安徽区段)、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京沪铁路、冰立方等地,对其中部分参建人员、技术人员进行采访。

5.3 问卷调查法

我们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结合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探究近十年来“伟大工程”高速发展的动力和原因,了解群众对国家十年内的超级工程的感悟与看法。

5.4 文献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依据调研参考文献进而得到材料,从而全方位的、恰当的掌握把握近十年来“伟大工程”高速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6 实践内容

6.1 治水惠民生,江淮共安澜

6.1.1 走入“十年工程记忆”启动仪式,展十年工程建设开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一大批世界级工程、突破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工程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本次活动以“回望非凡十年路,砥砺初心再起航”为主题,记录国家十年的重大工程建设历程。“引江济淮”工程作为安徽省的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同时是本次实践活动最主要的调研学习工程。2022年7月14日下午,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十年工程记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引江济淮”工程安徽路港派河口船闸项目部举办。

团队学生在会上初步了解派河口泵站、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巢湖治理等引江济淮工程,结合启动仪式前准备的关于建造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引江济淮工程中技术难点的资料,和一批批大国工匠在建设一线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感受传统土木向智能建造的转型升级,要坚守梦想,打牢专业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科技创新的时代机遇,努力实现低碳和生态的目标,为国家的“超级工程”奉献青春力量。团队成员在热烈交流中巩固了自己的学识,为“十年工程记忆”实践活动的第一篇——引江济淮,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6.1.2 走入引江济淮派河口,探船闸建设新技术

派河口泵站是引江济淮工程八大枢纽之一,同时是河口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泵站、船闸和节制闸组成,是连接引江济巢段与江淮沟通段输水河道的重要梯级泵站。引江济淮派河口建设攻坚克难,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同研发造闸机并成功运用船闸建设中,7月14日下午实践团队共同参观了“引江济淮”工程派河口船闸项目现场,由施工方项目负责人郭大锤为团队上了一节“工程一线,党旗飘扬”的情景党课。

项目经理郭大锤对引江济淮工程中的细节中重点工程做介绍,其中包括派河口船闸工程,淠河钢渡槽工程,巢湖环境治理工程,并着重讲解了“新一代造闸机”的相关技术及使用现状。工程在城乡供水、发展江淮航运、灌溉补水和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上具有重要意义。工程任务重、技术难度大,共产党员始终冲在技术创新最前沿,施工过程第一线,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实现了工程技术从“公鸡”到“战斗机”的飞跃。团队成员在讲解中切身感受到土木行业的创新机遇和发展生机,体会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不断汲取创新的精神力量,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基建水平,对土木人的历史担当有了清晰的认识。

6.1.3 走入淠河总干渠钢渡槽工程,识水上立交桥真面目

引江济淮工程在流经合肥蜀山区及肥西境内的江淮分水岭时,由南向北的江水,遇到了自西向东的淠河总干渠。而淠河总干渠作为六安和合肥两座城市的重要供水渠道,它比引江济淮渠道高出30多米。既要实现输水功能外,还要保证通航要求。采用三跨钢结构桁架式梁拱组合设计,主跨跨度达到110米,比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格斯堡水桥还要长3.8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通水通航钢结构渡槽。为探寻淠河总干渠钢渡槽这一世界级工程的建造难点和攻克经历,聆听建设者的感人故事,7月16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肥西县高店乡的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进行参观学习。

中国铁建集团负责人兼讲解员殷亮向同学们介绍到,工程设计者们创造性地将原淠河总干渠裁弯取直建设一座可过水通航的渡槽水桥,从引江济淮主河道凌空而过。形成了“河上有河、船上有船”的水上立交奇观。钢渡槽采用全焊接变桁高桁架式梁拱组合结构。全钢结构,强度大、承载力强,同时可以减轻地基承载力,拱形设计也可以有效解决水位变化问题。团队成员们对引江济淮工程进一步认识,以拍摄和聆听讲解的方式体悟建设者的创新。

随后,同学们来到中铁四局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项目部,观看了总干渠渡槽的介绍视频,并对殷亮进行了专题采访。殷亮从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每个大小杆件的焊接、安装,到钢渡槽主跨顺利合龙,再到10万立方米水顺利卸载,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渡槽充水试验圆满成功,将总干渠渡槽的建设全过程描述的绘声绘色。同时为同学们分享施工人员为了解决施工难题的“争吵精神”。团队成员也在“争吵精神”的背景故事中获悉了以党员同志为先锋的建设团队,在工作期每天晚上的加班加点和辛勤劳动,在实际建设中的创新突破精神,感悟建设人员投入建设的初心使命,并进行交流讨论。

6.1.4 走入巢湖环境治理工程,探治理生态绿之底色

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巢湖湖区航道及派河口服务区工程,主要内容为巢湖湖区航道疏浚工程、航道整治工程,派河口服务区的靠船码头、港池、堤防、以及配套房建工程、绿化工程、趸船等。7月16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安徽交航引江济淮项目部参访,与交航的领导员工进行了一场友好的座谈交流会。

座谈会上,项目负责人张琼对工程工艺和救援船舶队伍做了重点介绍。建设者们秉承“徽匠精神”,践行“安徽制造”,铸就“江淮柱石”,为引江济淮工程作出积极贡献,在时间紧、任务重、疫情防控,交叉作业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工,提前一个月完成派河口服务区建设的任务。为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奋进形象。在对安徽交航引江济淮项目部顾书记进行的专访中,同学们了解到以前的用手挖渠到现设计师和建设者们仍精心组织,优化方案,实现了科学施工、绿色施工、安全施在的机械作业,从以前艰苦的工作环境到现在为工作人员提供的舒适的环境,国家的土木行业不断进行创新,无不展示着时代的进步。同学们也对顾书记的美好期望发表了从老一辈建设者的手里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土木的赛道上继续奔跑的感言。

随后,同学们乘车前往巢湖湖区航道及派河口服务区进行实地调研,顾书记向成员充分介绍了工程所涉及的技术重难点,比如巢湖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在服务区施工过程中一些优秀党员的奋进事迹团队成员一方面体会到了国家伟大的基建力量,感受到了近十年来国家日趋精益的工程技术;另一方面,团队成员通过采访调研,深化了自身对党建引领工程项目不断提质筑安的理解,认识到了党建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作用。

6.1.5 走入多功能应急船舶,听水上工程的动人故事

为保证安徽沿江水域水上救援等任务顺利开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型水上应急救援工程船的建造和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建设是必要的。中国水域工程应急救援船舶“中国应急合肥1号”,“中国应急合肥2号”正式入列安徽交航应急救援基地,对提升水上工程、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7月17日实践团队前往芜湖市鸠江区裕溪口,对安徽交通航务应急救援工程船“中国应急合肥1号”和“中国应急合肥2号”两艘应急工程船进行调研参观。

船队负责人兼讲解员吕和平主要介绍了“中国应急合肥1号”上配备的大型吊机的具体应用,船体配备如自动垂落梁架等创新工程,对船体的内部设施和配备的现代化智能应急救援设备进行参观并摄影记录。同学们的参观从工程船体内部的科学构造出发,与负责人讨论两艘应急工程船发挥的重要作用。团队成员切身感悟到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向智能建造方向迈进的景象,也从水上工程和灾害事故中了解工程船配备的必要性。

之后,团队成员对安徽交航的劳模兼讲解员吕和平进行交流,就“我省为什么要配备多功能应急抢险工程船”“建设应急救援工程船碰到的技术难关”“怎么样组织一批素质优良,在应急时刻勇于冲锋的水上救援队”等问题与同学们展开详细的交流分享。同学们也了解到他工作以来与其带领团队经受的种种考验,更从这位劳模的亲身体验中体会到党员同志为核心的团队始终万众一心,同心协力,永远会冲在人民的最前方的伟大精神。团队成员记录好这位劳模党员的感人事迹并合影留念,坚定了为祖国土木工程奉献青春力量的理想信念。

6.2 楼筑拔地起,展基建宏图

6.2.1 走入雷神山,逆行百姓家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我国抗疫最危险、最困难的时期,感受平凡的英雄们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2天建成雷神山医院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两山”医院成为武汉乃至中国战疫胜利的坚强支点和全球抗疫的鲜活案例,向人民传递了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心。7月22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武汉江夏区雷神山医院进行调研参观,与参与建设雷神山医院的合肥工业大学校友徐永恒进行了一场交流会。

如今的雷神山,不见了阴云笼罩,不见了人声鼎沸,更不见了当时的沉重心情,有的只是紧闭的门、封死的网和杂草丛生。同学们在雷神山医院的大门前,看到是一片荒凉之上布满了曾经逆行者们奋斗的痕迹。在曾参与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胡文言的带领下,同学们绕雷神山医院一圈,对这个仅用十余天完成的总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拥有1500张床位的大型医院感到震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同学们纷纷表示,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为我国成功打赢疫情阻击战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希望这片静地一直荒凉下去。

“十年工程记忆”团队来到了中建八局项目部,观看了雷神山医院建设纪录片。了解先锋党员建设者们接到武汉雷神山进行支援的消息后,奋勇争先地与时间的建设故事。校友徐永恒回忆当时连续20个小时,打了200多次电话,步行15公里走遍了工地所有区域的经历。为保证不耽误施工进度,他与八局的突击队员们轮班鏖战、日夜不眠。他们常挂在嘴头上一句话就是:我们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就能给更多人多一分生的希望。团队成员对这位校友的感人事迹进行记录,深入雷神山以及雷神山建设者们的故事,倾听他们以自己行动唱响的一曲中国建筑劳动者平凡的乐曲,深刻理解了当时驰援武汉的建设者的贡献精神。

6.2.2 走入冰立方,迈向新时代

国家游泳中心,一座由大量钢架“编织”而成的“水分子”形状组成的独特方形建筑伫立在北京北辰西路的东侧,它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结构形式,它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还充分表现出建筑师的设想。2020年国家游泳中心冬奥会冰壶场馆改造工程通过完工验收,“水立方”变身为“冰立方”,为冬奥会做好准备,象征着我国建筑工程的又一重大突破。2022年7月20日,合肥工业大学“十年工程记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北京组前往主要建设“冰立方“的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参观学习。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首先参观学习了公司的专业可信赖数字空间,并观看了公司宣传片。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是2012年首批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建筑行业甲级设计资质的23家企业之一,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鲁班奖25项,詹天佑大奖10项等各类奖项若干。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了解到工程中的众多技术创新,对相关知识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公司北京区域党总支书记、冰立方项目专职副书记霍文震,冰立方项目现场经理陈彬,冰立方项目总工程师孙德远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交流,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冰立方”设计制造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分享了施工过程有关工程重难点的攻克过程与解决方案,也了解到在“冰立方”的设计施工以及技术创新过程中,党旗始终飘扬在工程一线,项目相关技术人员中80%以上为党员,共产党员始终冲在技术创新最前沿。同时,他们作为行业资深前辈,也与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对同学们的未来规划和现有目标提出建议。交流过程中,时间团队对于“冰立方”别出心裁的设计,技术难点的突破感到由衷的赞叹与振奋,纷纷表示要向工程建设中的共产党员学习,向普通建设者学习,不断汲取先进精神力量,在最后,团队进行合影留念。

6.2.3 走入中国建筑科技馆,赏中国建筑之奇观

中国建筑,经历了缓慢的原始社会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的发展、隋唐的成熟、经历了元朝的衰败和明清的回光返照,经历万千年时间的变化风云,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能彰显民族特色的独特的建筑风格。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又表达出不同的文化气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现代建筑更是纷纷拔地而起。2022年7月21日,合肥工业大学“十年工程记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武汉组前往中国建筑科技馆,认识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科技馆包括常设展、主题展、临展。其中常设展厅分为古代、荆楚、现代及未来四大展厅,全面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荆楚建筑成就、现代建筑科技及未来建筑展望。荆楚建筑展厅用标志性建筑重现自1861年汉口开埠,武汉从传统封建城市向近代都会转型,各类型西式近代建筑星罗棋布。现代建筑展厅则展现了设计师的匠心大作、智慧结晶,这些建筑模型背后透露出的是现代设计师们一次又一次追求建筑高度、跨度、深度和广度的努力和探索。团队成员在认识现代超级工程中感悟设计者的“大国工匠“精神,以拍摄为主要方式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建筑进行记录,认识到中国建筑史的一次又一次发展,一种又一种设计,并以建筑风格反映时代背景和经济特征进行讨论。

6.3 铁龙南北架,书写辉煌图

6.3.1 走入中国铁道博物馆,识中国轨道速度启航之迅

一百五十年前,铁路被清人视为粉碎风水的“奇技淫巧”。而如今铁道的迅猛发展使得“国民经济命脉”睁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发展到今日,从普通民众眼中返乡之旅的由难变易,到我国高铁技术人员在高铁尖端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反映的是中国铁道由弱变强的渐进历程。为认识“中国铁道速度”的发展历程,7月19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并观看央视纪录片《中国高铁》和中国第一部反映高铁建设发展的话剧《中国速度》。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前身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现被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展厅内容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的中国铁路五个部分;涵盖了从清朝末年至今130余年的历史;展现了中国铁路从零开始,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队员们通过对馆内大量文物与图片史料的学习,结合馆内多媒体触摸、沙盘演示等多种展现手段,了解到中国铁路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队员们对近年来我国飞速发展的高铁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将铁道和桥梁进行联系讨论。

带着参观过程中的疑惑与思考,团队集体观看了央视纪录片《中国高铁》与话剧《中国速度》。两个视频对实践团队进一步了解高铁研发过程和研发技术起到了辅助作用,认识到了高铁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勇于挑战的精神面貌。在塑造众多相关人物的形象的《中国速度》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高铁人不畏艰难、勇于奋斗,建设队伍中的党员同志,在建设中总是冲锋一线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实践团队更全面认识到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成功蜕变背后的中坚力量,为未来进一步调研铁路桥梁的实践打下了基础。

6.3.2 走入中国桥梁博物馆,寻桥梁建设成就之丰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桥梁技术从80年代的“学习和赶超”到90年代的“跟踪和提高”再到21世纪初的“创新和超越”的发展阶段,中国桥梁工程技术已经进入世界先进现代桥梁技术的阵营。中国桥梁博物馆站在国家和行业的高度,将桥梁放在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世界的大环境中展示和呈现,凸显我国中铁大桥局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为探寻现今我国桥梁建设成就之丰富成就,7月22日下午实践团队队员前往中国桥梁博物馆进行参观调研。

中国桥梁博物馆包含序厅、中国古代桥梁、中国近现代桥梁、世界桥梁博览、桥梁科技发展、桥梁文化展示、桥梁互动体验等八个展厅,在近千件与桥梁相关的藏品中回顾了我国桥梁从零到一的发展历史,展示了我国桥梁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意义,在近现代桥梁展厅中,列举了近十年国家桥梁建设于世界角度上的举世成就。队员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土木工程工匠们的杰出功劳和感人事迹,并以大角度认识桥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桥梁的结构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参观中国桥梁博物馆,团队成员了解了我国从古至今桥梁建设的历史渊源,深刻感受到每一位桥梁建设工匠的创新精神,并对我国突破的世界级成就做好相关记录。

6.3.3 走入中铁四勘察设计院,探京沪高铁建设之最

京沪高速铁路由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桥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是《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作为中国“八纵八横”客运专线网的其中“一纵”,京沪高速铁路途经中国的和华东地区,两端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区域,也是中国客货运输最为繁忙、增长潜力较大的客运专线。为充分探寻京沪高铁建设历程和精神,7月21日上午团队队员前往位于武汉市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调研采访。

首先,工作人员与实践团队共同观看铁四院宣传片,介绍铁四院的大致情况。铁四院尤为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铁四院数智化所所长余兴盛为同学们做了以“轨道交通,智慧桥梁”的主题的专题讲座,主要介绍了CAD,BIM,GIS三项技术为核心并集成的数字化、精细化、模块化的桥梁智能设计技术;对目前正在打造的测控APP、智能管养平台做出了介绍,以招收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为目标,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智能化技术在高速铁路桥梁设计和建造上的应用。团队成员还记录了铁四院对目前桥梁智能设计技术发展的意见建议,以做进一步研究。

之后,团队成员对铁四院桥梁院副总工许三平老师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裕民老师进行专题采访。据两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介绍,中国铁路桥梁从曾经白手起家,到如今的辉煌飞跃,离不开科技人员为解决桥梁的设计难题攻坚克难的日夜努力,党组织的决策和领导,党员同志始终冲在一线,使得建设团队充分具有团队凝聚力,为中国铁路设计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的科学家精神。团队成员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回应了两位工程师的美好期愿:不忘初心,继承大国工匠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宏愿。并做好了相关采访记录。

在数智化所所长和两位杰出工程师代表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向实践团队成员表达了甘于奉献,努力成长,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美好展望后,队员们对京沪高速铁路这一伟大建设工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体会到了当今大国工匠们具备的创新精神,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中国铁路桥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6.3.4 走入武汉长江大桥,观“公铁两用长江第一桥”之美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为探寻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和历史意义,7月21日晚上实践团队队员前往武汉长江大桥,近距离地欣赏这架悬在长江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的结构之美。

据桥梁工作人员介绍,武汉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铁路连接起来,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团队成员观察到,武汉长江大桥由米字形桁架与菱格带副竖杆组成,上层为公路交通,下层为铁道交通。35米高的桥头堡耸立在两岸,充满了苏式风格。大桥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犹如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团队成员结合工作人员的讲述,以摄影为主要方式亲身感受到了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的魅力。

7调研成果——近十年来“伟大工程”高速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探析

7.1 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三代水利传承梦

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而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十年工程记忆”实践团在引江济淮(安徽区段)的调研中,深刻体会到了三代水利人的中国梦。

最早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破解淮河流域干旱缺水的想法,安徽老一辈水利人,就开始了寻梦的旅途。尽管寻梦之途布满荆棘,但梦想的种子,从那时就已经植入了安徽水利人的心田。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可以说是一段漫长和孤独的守梦历程。当时安徽省的财力还不够,引江济淮的设想也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是,一直守护着引江济淮梦想的安徽水利人,也不甘于仅仅等待,而是想方设法让梦想照进现实。守梦的过程很辛苦,“其间有些年份出现了江淮大旱,如1978年-1979年、1994年-1995年,这时候引江济淮又被提出来,有关方面听取汇报、督促论证;可是大旱过后,风调雨顺了,声音又沉了下去。从那时候开始,安徽水利人开始了近十年的艰苦追梦过程。终于在2016年12月,国务院批准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这项世纪工程的前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安徽人期盼了50多年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而安徽水利人也圆了半个世纪的梦想。历经半个多世纪论证和研究,引江济淮工程终于赶上中国跨越发展的时代大潮,开工建设恰逢天时、地利、人和。

正是一代代水利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相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担负起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切实掌握现代文明和技术成果,才最终实现了惠及民生的引江济淮“水利梦”。现如今巢湖波光粼粼、白帆点点,岸边派河口枢纽工地上,正是一派紧张有序的建设景象。展望工程建设,凝结了安徽水利人智慧、信念和勇气的引江济淮工程,必以造福今人、泽被子孙的千秋功业而载入史册。

而这样的伟大工程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三代水利人的坚守与初心使命。在这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以矢志不移的初心、勇立潮头的魄力、只争朝夕的奋进故事中,让无数人下定决心要像他们一样去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出一张张不负韶华的合格答卷,留下一串串由智慧和汗水凝结的闪亮足迹。这生动的情景党课,也像当初寻梦的水利人一样,在实践团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种。

关于中国梦在伟大工程中的推动作用,问卷主要设置了2个题目,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中国梦在伟大工程中发挥了怎样的推动作用。被调查人中有89个人选择“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大国工匠的努力”,占比85.46%;有超过79.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梦在工程中的态度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梦想理念。”

二是人民对于中国梦的认同感。有93.33%的群众认为民族自豪感很高,十分认同中国梦,有16.12%的群众认为仍有部分国人冷漠,没有践行中国梦。

7.2中国精神的强大支柱——红星照耀中国

7.2.1敢担国事的科学家精神

现代中国,从“两弹一星”到“北斗”“蛟龙”,从杂交水稻到分子育种,从人工合成胰岛素到量子科技与通信以及青蒿素的发现等重大科技成就落地,一代代科学家们用学识、智慧和品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勇担“国家事”,用实力践行着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共同建设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

“引江济淮”工程集三代安徽水利人之力终成惠及皖豫两省、沟通江淮航运、改善巢湖与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伟大工程;“冰立方”设计师们点“水”成冰,解决世界级冰水转化难题,让世界见证中国建造的科技力量;在庚子年武汉疫情最为严重时,李兰娟、乔杰、陈薇三位女院士,深入疫区开展科研攻关,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守护中华民族的未来,为全体科技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用实际行动弘扬科学家精神。

7.2.2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一桥飞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到时速380公里的京沪高铁,从全长723公里的引江济淮工程到耗时12天建成的雷神山医院,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一个个超级工程、一件件国之重器、一项项高精尖技术背后,除了科技发展的突破,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我国有超过1.7亿技术工人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时代使命。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钢渡槽首次采用开口式全焊接桁架渡槽,制造、安装精度及变形控制难度极大,工程人员却能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并提前56天完成工期;历经20年科技攻关,京沪铁路工作者相继攻破了复杂环境下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动车组设计制造等一系列难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完成了中国高铁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凭借血肉之躯,秉承生命至上的信念,4万多名建设者并肩奋战,最终创造出“两山”医院的建设奇迹。他们虽然没有专家、工程师般的响亮头衔,但却有着非凡的实践技能和过硬的创新本领,凭借着十年磨一剑般的钻研精神和那股不达目的不服输的劲头,在平凡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都是工匠精神的忠实传承者和践行者,用自己的创造发明和艰苦劳动为国家、人民作出巨大贡献。

7.2.3迎难而上的冬奥精神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冬奥7年艰辛奋斗,照见精神的力量。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是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推进的,面对涵盖57个业务领域、分解为3000多项任务的工作总清单,两地三赛区倒排工期、只争朝夕;坚持疫情防控和冬奥筹办“两手抓”,工作不断、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全部参与者坚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期间,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斗志昂扬、精神振奋,一幕幕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瞬间,成为冰雪盛会的精彩缩影,照见精神的力量和价值。

簇簇“微火”积蓄澎湃能量,熔铸无上荣光。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追赶者,到昂首站在奥运舞台中央,中国的奥运记忆中,镌刻着一个民族不畏险阻、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无数人站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苦干实干、坚韧不拔,知重负重、百折不挠,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风险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关于中国精神在国家十年的重大工程建设历程起到的推动作用,调研过后,我们总结出了在国家十年的重大工程建设历程中体现出的三个精神:敢担国事的科学家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迎难而上的冬奥精神。并对人民对中国精神的了解度、认同感、参与度进行了进一步调查,问卷主要设置了3个题目,具体情况入下。

一是在国家十年的重大工程建设中哪些品质可以体现中国精神。被调查人中有超过70%的人选择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有接近80%的人选择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超过70%的人选择了“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冬奥精神。

二是中国精神在国家十年的重大工程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被调查人中有88个人选择了“指导、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占93.8%,有超过80%的人认为“是无数建设者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

三是中国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有90%以上的人都认为中国精神“体现在那枚小小的写着中国芯的芯片里”、“体现在几代女排姑娘不放弃就有奇迹的拼搏里”、“体现在三代塞罕坝人用55年创造的世界奇迹里”“体现在每个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国人身上”。

7.3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奋战中国道路

7.3.1技术攻关探索路

“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全长723公里的引江济淮工程中派河口船闸造闸机的更新换代,我国首次建设的水上钢渡槽,再到“冰水转换”的冰立方转型工程和突破速度瓶颈的京沪高铁。共产党人勇担重任,成为技术攻关的“排头兵”。一个个超级工程、一件件国之重器、一项项高精尖技术也横空出世。

在任何困难挑战面前从不胆怯,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从未屈服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雄伟气魄。在尖端技术的探索过程中,他们勇于直面技术空白,为攻克“卡脖子”技术日夜鏖战。他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奋力占领土木建设创新的制高点。他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拼搏进取,不断创新;面对困难和挑战,永葆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面对失败和挫折,他们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每一个超级工程的建设之路,都是一位又一位充满伟大理想的共产党人破浪前行,擎起“中国创新”的大梁。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国的超级工程的建设完工和尖端技术的成功突破,是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理念的最好证明,也带动着我们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7.3.2伟大抗疫精神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020年初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重大威胁。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各行各业的广大党员挺身而出,迅速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最终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面对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危难时刻、舍生忘死。时刻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土木建设领域的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来自全国各地的“逆行者们”火速驰援武汉,仅用十余天的时间创造了两山医院建设的“奇迹”,为成功打赢疫情阻击战奠定坚实的基础,展现震撼世界的中国基建力量。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广大的党员同志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始终秉持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用行动践行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他们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疫壮丽篇章。

7.3.3直面汛情奉献路

2020年,正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冲刺路上的安徽,经历了极为复杂严峻的汛情考验。严峻复杂的汛情牵动着全国上下每个人的心弦。以共产党员为代表水利人闻汛而动,冲锋在前,战在一线,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用责任担当诠释初心使命,用无私奉献的精神默默彰显着家国情怀。

汛情考验,打破了往日的安宁,位于初始建设期的引江济淮工程也受到的较为严重的影响。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从“时刻准备、全力以赴”的承诺,到“洪水不退、我们不撤”的行动,顾不上家人孩子,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不分昼夜,坚守岗位,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持工程进度日夜鏖战,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和高高飘扬,还能稳住基建的步伐。

中华民族治水史悠久,也磨砺出一代代敢于奉献、艰苦奋斗的水利人。无私奉献已成为水利人的生命底色。面对严峻汛情,以共产党员为代表的水利人全力以赴,不计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凝聚起防汛抗洪的治水磅礴力量,于治水前线上书写着坚守与担当。

7.4中国青年的后备力量——奏响新生弦歌

时间是万物的标尺,铭刻人民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的非凡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断奋斗,中国高铁、中国桥梁、中国港口、中国大坝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科技支撑全国路网、水网、电网、管网等不断提高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构建起世界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体系,工程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快速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但并非单纯追求速度的增长,而是一种速度与效率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路选对了,就不怕遥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国家政策的保障下,中国工程建设稳中求进,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在繁华都市,城区规划、道路交通、水利水电等多个方面稳扎稳打,创新土壤日益肥沃。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结出累累硕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经济发展兼顾人民幸福,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同样,国家工程建设的重大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国家发展是青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青年发展也会推动并构成国家发展。没有青年的高质量发展,就不会有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青年掌握着开启未来的“密码”,谁能赢得青年,谁就能赢得未来。

青年是发展的主人,是跨越时代的先锋力量。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青年的身影比比皆是。在采访冰立方项目负责人霍文震时,我们了解到“冰立方”的建设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8岁,而霍书记本人也只有31岁,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这群年轻人把游泳池变成了冰壶场,惊艳了整个世界。“水冰转换”,需要先把泳池抽干,用架体结构将泳池填平,然后才能进行制冰。保证冰面在平滑如镜的同时又能承载运动员的重量,对支撑冰面的架体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2018年年底开始,青年工程师们经过无数次对比分析,最终从5种材料中选择了薄壁H型钢和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的组合方式进行搭建,参与冬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让大家充满了干劲儿。

青年投身工程建设、坚持自主创新、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助推国家基础建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青春智慧与技术创新互相激荡,青春力量与工程建设相得益彰。

非凡跨越,成就卓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程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书写了彪炳史册的非凡答卷。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工程建设的发展离不开青春力量,青春智慧的彰显离不开工程建设的不断实践。青年一代在攻坚克难中展现青春担当,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7.5采访报告

7.5.1 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项目设计工程师殷亮

针对土木工程行业未来可能的学科、行业交叉发展方向问题,殷亮工程师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每个行业有不同的行业习惯,包括质量验收,技术评定等,在学科交叉的大趋势下,如何评定新的行业标准、形成新的行业规范是至关重要的。钢渡槽工程身为水利和交通两个行业的交叉学科,还是国内首次无案例建设,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人才、广大学子继续不断模式交叉学科所衍生的全新行业规范,更好的为江河安澜做出自己的贡献。

7.5.2 安徽交航引江济淮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顾永根

针对巢湖生态治理问题,顾书记表示,近几年来安徽交航积极推进落实巢湖生态治理进程,并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共同展开科学研究,致力于解决如何从巢湖中取泥、如何脱水、如何运输、运输出的底泥如何处理等工艺的整个流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巢湖综合治理好”“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的名片”的殷殷嘱托。

7.5.3 安徽省首批水上应急救援工程船船队负责人吕和平

“中国应急合肥1号”和“中国应急合肥2号”负责人吕和平接受关于安徽省水上应急救援的采访。吕和平老师表示,身为水上救灾强险的人民子弟兵,需要有服从指挥、技术能力过硬、保家护国形象的专业素养,从而对安徽省汛期快速相应、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除此之外,吕老师还鼓励学子要不断为发展现代应急救援工程船的作业智能化水平而提高过硬本领。

7.5.4 安徽省交通航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琼

针对土木行业未来是否仍然生机勃勃的问题,张副总接受采访时说道,各行各业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木,其结合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将智能建造的优势逐步扩大,从而发挥出更好的基建效果;当前智能建造的发展仍缺乏技术的高学历人才,人才的引进非常重要。

7.5.5 安徽建工集团安徽省路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苏颖

苏颖工程师用自身的读书坎坷经历,阐述学习专业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同时在疫情和汛期的双重压力下,共产党员带领优秀的新鲜青年血液一起应对这些困难——建立“支援武汉抗疫”队支持武汉抗疫;在汛期来临的时候,围绕防止洪水造成派河口船闸围堰破堤,组织“青年突击队”,到现场进行抗洪抢险,确保围堰安全。

7.5.6 “冰立方”项目专职副书记霍文震

“冰立方”项目专职副书记霍文震接受关于“冰立方”建设情况的采访。霍书记表示,发挥土木行业的科技创新领域的关键在于自我自信和行业自信;对于参建者的奥运记忆最深刻的是面对困难,不断推进工程建设的精神。

7.5.7 中铁四局桥梁院副总工许三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裕民

针对现代高速铁路桥梁向智能建造转型问题,许、陈总工详细讲解了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实现了工程技术从“公鸡”到“战斗机”的飞跃过程和智慧软件BIM+GIS融合智能建造的高新技术在京沪高铁上海段的运用;勉励广大学子要坚守梦想,打牢专业基础,为国家下一个“十年工程”做好准备。

8建议

8.1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的人才

在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中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项伟大工程的完成离不开每一位大国工匠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应该加强对大国工匠的宣传,在教育中给学生传输精雕细琢的理念,提高建设队伍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生产素质。

8.2贯彻环保理念,共建绿色低碳的工程

在工程中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减少材料的损耗,提高材料利用率。加大轻集量混凝土等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较低的材料的使用,减少传统高排放材料。在建筑设计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阳光与室内外温差等自然条件提高室内光照,调节室内温度,减少因电灯与空调等电器长期运行而造成的碳排放。

8.3应用智能建造,节约资源与时间

可以在工程场景中应用建筑信息模型与城市信息模型等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减少因为前期规划不合理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与工期延长。可以利用智能设备代替在狭小复杂的环境中工作的工人,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8.4坚持科技创新,提高建造水平

技术上坚持创新发展,提高建设的效率与工程质量;加强传统土木建造行业与新兴计算机智能行业的融合,解决一些在过去的工程建设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9小结

通过“十年工程记忆”团队多日的工作,从工程一线、参建企业、社情等多个方面,对我国十年的重大工程建设历程进行系统性的走访调研,深刻总结了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发展状况。在引江济淮工程(安徽区段),实践团了解了传统土木向智能建造转化的第一代典例——派河口船闸、关注了巢湖生态的修复与治理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了相关建议、学习了工程一线党旗飘飘的感人故事;在北京“冰立方”,体会了使命必达的冬奥记忆,冰与水的结合转化也侧面映射出我们此次活动“党建与专业”相依相存、紧密联系的关系;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的遗址,感受英雄城市的中国力量、触及平凡英雄的中国精神;从京沪铁路体会中国速度、从桥梁博物馆感应历史的变迁、从中国建筑科技馆见证时代的脉搏......

此次实践活动,坚定了同学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青年——通过调研国家十年来的重大工程,摸清楚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人民以奋斗创建美好新时代的信心、搞明白了藏在一个个伟大工程背后的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做到了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去为解决巢湖生态治理奉献青春计策。未来土木行业发展的宏伟蓝图“起”于今日智能建造的开拓创新;引江济淮工程承载安徽千年梦想源远流长;京沪铁路,继承大国工匠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宏愿;土木人坚守初心,与党和人民使命相合;雷火神山,愿废墟永不重建;起承转合之间,作为新时代青年的土院人也必将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青春的赛道上接力奔跑。

“十年工程记忆”团队在此次实践中,真正明白了“十年”的含义。——凭着“十年磨一剑”的执着、“二十年不回头”的韧劲、“三十年不歇脚”的拼搏,“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国打造了一张张“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名片,用一节节铁轨、一座座基建、一道道船闸勾画了国家迈向新时代的图景,拓展了人民追求的幸福距离、幸福空间和幸福感受,向全世界展现了欣欣向荣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婷.江苏省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6):90-92.

[2]乔秋珍.好好学习思想理论宣讲团调研报告——以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19暑期“三下乡”暨“万名学子扶千村”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5):310-311.

[3]孙雷.2015—2019年度巢湖底泥环境质量初步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58-160.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1.13.053.

[4]屠清瑛,顾丁锡.巢湖——富营养化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20909/124914.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