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我以我血荐轩辕——中量大学子前往鲁迅故里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时间:2022-09-11 20:00:31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 作者:裘烨桓

点击:684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20911/124993.html

图片拍摄自鲁迅故里

2022年7月19日,中国计量大学越兰逐星暑期社会实践小队来到了鲁迅故里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绍兴市鲁迅故里景区研学基地,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包含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笔下风情园和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那里是鲁迅儿时的生活和学习场景。走进鲁迅故居感受鲁迅先生故乡浓浓的氛围,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了鲁迅先生,体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

图片1.jpg

图为鲁迅故里入口 越兰逐星摄

一、鲁迅

图片2.jpg

图为鲁迅塑像 越兰逐星摄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先生深刻的、哲理的、思辨的作品,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了他精辟无比的见解,表现了明确、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和高深透彻的理论造诣,使人产生一种回肠荡气、回味无穷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民族团结的力量,爱国的力量,关注现实、认真为文的力量,不畏强权、敢于批判的力量。他独特的爱国救亡之心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有志青年,对后世的思想启迪也是极为巨大的。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展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小队首先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所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作者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图片3.jpg

图为三味书屋 越兰逐星摄

接着来到了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图片4.jpg

图为百草园景观 越兰逐星摄

三、鲁迅纪念馆

在门口有郭沫若写的“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大字。

图片5.jpg

图为鲁迅纪念馆门口 越兰逐星摄

走进门,便看见鲁迅坐在藤椅上的雕像,旁边写着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图片6.jpg

图为鲁迅雕像 越兰逐星摄

进入纪念馆,两旁刻着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的那扇门,里面分三个房间,里面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还有许多鲁迅的手稿。仿佛能看见鲁迅先生当年工作生活的场景。

图片7.jpg

图为鲁迅先生部分手稿 越兰逐星摄

四、结语

经过此次研学活动,加深了我们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认识,激发了我们对学习的热情,从鲁迅身上吸取忧国忧民、甘为孺子牛的爱国主义精神,这让我们对祖国对家乡更加热爱。还学习了鲁迅先生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要向鲁迅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不断进取,披荆斩棘,为社会祖国做贡献。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20911/124993.html

中国计量大学裘烨桓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