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青春传承非遗,谱写永恒绝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遗月老实践团华阴分队

时间:2022-09-03 13:26:24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机电学院文遗月老实践团华阴分队 作者:马宇飞

点击:14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20903/124480.html

8月17日,我跟随实践团前往华阴市双泉村进行“三下乡”实践学习。通过2016年的春晚的老腔曲目,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华阴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传统结合现代的表演形式震撼了国内外的观众,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得幸于本次的实践学习,有了和它近在咫尺的机会。

张香玲老师是历史首位华阴老腔女性传承人,于2016年成立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团队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垂髫稚子,因对老腔戏曲的热爱凝聚在一起,一同致力于传承发展华阴老腔。据张老师介绍,华阴老腔起源或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期曾有军事粮仓建造于此,当时以漕运来运输粮草,船工们鼓舞人心和统一节奏的号子便成了华阴老腔的鼻祖。在明清年间,得益于明清小说的盛行,有了引人入胜的情节作为支撑,老腔皮影戏才真正地兴起。因年代悠久,风格古朴悲壮、慷慨激昂、粗犷豪放,似有古老之绝响,因而被唤作老腔。

随后张老师演唱了一首《把生死只当作过眼云烟》,曲调激昂高亢,词作情深质朴,吼出了黄河般的气吞山河,华山般的绝顶凌云,凝聚了千年的岁月沧桑,饱含着大地的神籁自韵。“且放下荣与辱,莫累金钱,生与死只当做过眼云烟。”这句唱词唱出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淡泊名利,将艺术的传承比肩生死的苦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弦。

478329e0cbdf1302ed4a70ab4e658b4.jpg

图为张香玲老师为我们演唱了一小段华阴老腔 (供图人:马宇飞)

我原以为华阴老腔如春晚的节目般,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但经老师介绍才明白它其实是皮影戏曲的剧种,张老师认为最纯粹的华阴老腔是离不开皮影的,皮影戏是老腔的魂,但如今离开皮影的原生态老腔表演更受大众的欢迎,传统的皮影戏反而缺少观众的认可,迫于这样的现实,皮影和老腔才逐渐分离。我揣测因为皮影戏流行地区较广的原因,老腔皮影戏并不属于主流,并且皮影戏较老腔的演唱形式来说稍逊特色,这种演唱形式只在这一地一村中独有,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另外,华阴老腔的知名度得益于春晚而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而当时谭维维并没有选择融入皮影戏的元素,我想这也是离开了皮影戏的老腔反而更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对于老腔的进一步传承,任重而道远,为了迎合大众,老腔除了皮影以为也失去了其它一部分演唱形式。我认为对于老腔目前的流行程度,更多的人只能将其作为爱好,而难以保证借此安身立命,老腔的一时兴起,也会引起许多求学者以一种功利的心态去学习,反而难以将老腔的精髓保留。如何将祖国的非遗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老艺人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应考虑的问题,传承人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他们需要借助政府和大众才有可能将非遗留存,而青少年是一切的未来,把握住青少年的心便是把握住希望,张老师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创作了许多儿歌形式的老腔作品。

结合自媒体推广老腔或许可行,但实际上老腔在更多人眼里只是新奇,难以形成持久的流量,这种小众的戏曲可能会因小众而走红,也会因小众而重新没落,更多时候甚至没有走红的机会。如果传承人要为生计而为难,即便热爱也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自春晚以来,传承人们的付出才得到了正比的回报,如何把握住这次契机保持老腔的热度才是应当思考的方向。有的人提出新旧结合,这种观念年轻的传承人或许可以接受,而老艺人们则认为这是抛弃本根的最下策,我认为这只可在少数作品中尝试,并且不应动摇老腔的根本来迎合大众。我认为老腔也应结合旅游业发展,它的发源地有毗邻西岳华山的优势,只需要华阴老腔的知名度借此保持,那么它还远不至于消亡。

efc71154780a57399cf27ccd868a81f.jpg

图为双泉村“素鼓” (供图人:马宇飞)

初秋时分,还未褪去夏日的燥意,明媚的阳光照射在这方古老的村落,这位年迈老人尽管在日光下也难掩垂暮,行道上人迹寥寥,一些常年无人居住的屋舍在树荫下略显萧索。许是他不想被世俗打扰,在这里几乎看不到老腔的影子,张老师向我们讲述着他过去的故事,他同老腔一样岁月悠久,也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但这里的青年走向了城市,老腔也已不再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失去了新鲜的血液将会不可避免的衰落。饮水思源,从村庄走出的孩子们若能积极地回馈他的母亲,祖国的乡村一定会振兴,老腔一定会成为永恒的绝唱!

(供稿人:马宇飞)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20903/124480.html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德学院文遗月老实践团华阴分队马宇飞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