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生命终站的陪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唐山市临终关怀调研志愿实践纪实

时间:2017-07-18 12:09:31 来源: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作者:马薇 刘璇 李奕瑛

点击:122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170718/13413.html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对临终关怀如此执着。

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光,是温暖,是希望。

——题记

7月4日至7月13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唐山市临终关怀调研志愿实践团为详细了解“临终关怀”及其发展情况并对其加以宣传,一行十人来到唐山市,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

起|初心

小组成立伊始,立体之初,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便是:为什么要做临终关怀这个项目?临终关怀,顾名思义,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面对着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的现状,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发病率的不断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了解其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状况和面临问题,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真正走到病患身边,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需求、现状。这不仅出于一个语言学子的人文关怀,也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

承|准备阶段

对于一次实践活动,前期的筹备和规划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践的效果。组队之后,我们开展了多次筹备会议,大到实践方案的确定、问卷调查和宣传手册的制作、与实践地的联系等工作,小到横幅的制作、礼物的选择、路线的规划等,组内都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在人员安排上,团队的摄影摄像、新闻发布、对外联系、后勤服务、物资管理等均有专人负责。大家各司其职,合作高效。

在实践地联系上,我们辗转多次,通过电话沟通和实地会面等方式终于和唐山市人民医院宁养院建立实践关系。

转|实践进行时

此次实践总共分为志愿服务、实地调研、宣传宣讲三部分,以达到我们关怀、调研和宣传的三大目的。

志愿服务

我们团队在唐山市人民医院宁养院医生和护士的陪伴之下,用微笑敲开了癌症晚期病人忧郁孤独的心门,和生命零距离面对面。

我们探访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下咽癌患者。行车大约四十分钟,我们来到了患者的家,患者家属热情地迎我们进门。冯医生与思思护士仔细检查了病人的身体状况,并开出针对性治疗及减轻病人病痛的相应药方,此外,医生还就电扇风力、具体进食等生活方面细节进行了详细指导。临走之时,病人虽已无法睁开双眼,也没办法说出言语,但依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双手合十,表达对宁养医护人员的感谢。

还有一位病人居住最为偏远,宁养院医护及实践团一行驱车两个多小时才抵达病人所居住的山区,山路崎岖,道路狭窄,病人家属特地驾驶摩托车来到几里地之外迎接我们。

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年龄高达90岁的老太太,患有肺癌,已是晚期。老太太虽然双耳难以听清,但仍然精神很好,能与大家说笑,聊天。医生与家属就老人的病情、用药和精神状态进行交流,并叮嘱家属用药的问题;而我们用自己的小小心意为老人送去水果,并在屋里陪老人聊天,让老人感受到我们带来的温暖,临走时,老人与我们微笑告别。

看见他们脸上的笑容,听着家属们的感谢我们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临终关怀的意义所在,陪伴本身就是最好的关怀。我们希望能尽我们的绵薄之力给临终病人带去温暖,陪伴他们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程。

实地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医护工作者从事临终关怀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转变,我们对唐山市人民医院的主任、医生和护士进行了采访。

刘主任到如今已在宁养院工作6年,留下他的不只是沿途的风景,更多是莫名的执念。“医者仁心,妙手回春”大概是赞美医生最常用的颂词,然而在采访刘主任的过程中,尤为引人印象深刻的词却是“医生的社会责任心”。作为宁养院的主任,他一再强调“临终关怀”最需要的是爱心,没有爱心就不会有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又何谈关怀工作。从医学院开始,“要同理心,不要同情心”一直萦绕在每位医学工作者的耳畔,经历二十多年的外科工作,又在宁养院工作了六年多,经历了太多的生死,似乎每位临终患者也不过是平常的工作内容而已,可是唯独没变的却是不会麻木的初心。他始终记得,那位患有先天性肾母细胞瘤的小朋友,骨瘦如柴,双眸里闪烁的却是对求学的渴望,透过那双眸子,他意识到万万不能放下的,是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社会责任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只要他能照亮,他便会义无反顾地点燃自己。

于妍是宁养院的医生,她选择临终关怀并坚持下去,为的不是那所谓的名声和利益,为的是医护人员那份对生命的怜爱和敬畏。数年以来,她坚守在病人身边,了解他们,走进他们,陪伴他们。有时,她会无助,会因对病情的束手无措而无助,会因病人的逝去无助,会因逝去之人家属的无助而无助。但是,她一直在强调一句话“请相信,相信我们会用自己也许微薄却不渺小的力量,帮助临终关怀成长,也请相信,宁养院会做得越来越好。”

于美是宁养院的护士长。她感叹生命的脆弱,却不失理性;她送上感性的温情,也给予理想的关照。对于贫困的患者,她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温暖他们。对于患者的病情,她用医者的理性,给予他们更全面的关照。她尝试走进病患的内心,晓其所想,懂其所需。谈及感受,一次次面对生离死别,一次次面对生命的消逝,一次次面对临终之时脆弱的生命,她明白生命的脆弱,也看开了所谓的名与利。她说从不后悔来到宁养院,从不后悔选择临终关怀。

因为你们,我们邂逅宁养;因为你们,我们走进宁养;因为你们,我们坚持宁养。是你们,让生命伴着尊严完美谢幕;是你们,让我们在陌生的城市感受到温情;是你们,让这股暖流,常驻我们心间。

成大医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为了更好地了解到唐山市的临终关怀服务现状,我们对唐山市慈善总会负责人、唐山市人民医院宁养志愿服务队、以及河北省红十字会成员进行了采访。

我们来到唐山市慈善总会,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慈善项目主要分为助医、助学、助老、助困、助残、助孤六大类,而每个项目是否实施都视捐款金额而定。七八年前,慈善总会刚成立时,各县区联合,筹办助医活动,通知患者整理资料,如若符合条件,便向其拨放救助款。

我们还采访到河北省红十字会的相关成员,该成员提到,临终关怀属于慈善活动的一个分支,并不属于医学类研究,但是红十字会也会有相关医学救助的活动,患者达到所需条件,便会获得红十字会的救助款,一定意义上,红十字会和临终关怀均属于慈善项目。

采访宁养志愿服务队时,我们与两位成员相谈甚欢,就想法来由、工作项目及经历感悟几方面对其进行采访。其中一位志愿服务队成员提到,自己的母亲是残疾人,因此想通过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可以帮助更多困苦之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宁养志愿服务队主要负责跟随医生出诊、协助医生给家属发放所需药物以及组织病人家属举办一些温情小活动等工作。被问及他们的工作感受时,两位都回答,义工是没有收入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么做我们心里会舒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众对于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并且使我们的调研更具有群体性和普遍性,团队成员来到了唐山市万达广场及唐山学院进行了有关“临终关怀”的实践调研。我们辗转几地,最终确定万达广场及唐山学院为实践调研具体地点。虽说过程艰辛,多次遭到拒绝与质疑,但团队成员未曾放弃,也不曾抱怨,一直耐心讲解,成果颇丰。此行共计分发填写了调查问卷357张,所调研的人员涵盖各个年龄段不同学历的群体。同时,还分发了自制双语宣传手册,累计389份,并进行了宣传条幅签字活动。本次实践调研初步实现了对社会成员有关“临终关怀”了解情况的调查,并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使团队成员更深一步地认识临了终关怀,在增长阅历的同时,收获经验,为以后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宣传宣讲

临终关怀这四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仿佛是不可触碰的字眼。老人对它有抵触,青年对它有偏见。可是只有当更多人去接近去了解临终关怀,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尊严和珍贵。所以,举办宣讲会让更多人了解临终关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7月10日,实践团成员不畏炎炎烈日,来到唐山学院,召开了有关“临终关怀”的宣讲会。尽管烈日当头,我们仍在学校吸引大量同学及老师,在向他们分发宣传手册及调查问卷的同时,表明此行来意,并邀请大家参加宣讲会并认真聆听。会上,队长向唐山师生做了团队介绍并阐述了此行的目的,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临终关怀”的具体内涵、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等问题。宣讲会结束后,大家积极参与条幅签字活动。此次宣讲会活动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有关“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让更多当代大学生了解了临终关怀,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7月12日,团队成员前往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成功举办了第二场宣讲会。会上,主讲人马薇为与会人员详细讲解了“临终关怀”的具体内涵,介绍了其积极意义,普及了相关知识。同时,还开展了条幅签字、发放问卷调查及宣传手册等活动。第二次宣讲会的成功举办再次发挥了团队的宣传作用,身体力行为“临终关怀”的普及贡献力量。

合|实践体会

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境和阻碍?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如何改善临终关怀服务?

经过这次实践以及我们的实地调研,对于上述种种问题我们内心中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然而对于我们而言,此次实践的意义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我们对于死亡,对于尊严,对于人文关怀与医学救助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临终关怀,这是一个关系到全社会的共同的话题,不仅仅需要医护工作者的治疗,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临终关怀的关注!

最后感谢团队的其他人员:于镇、李奕瑛、刘璇、李佳琳、苗宏伟、余娟、张宇清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170718/13413.html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