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达州市通川区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

时间:2018-07-19 21:27:19 来源:达州市通川区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 作者:崔代宇,耿洋

点击:127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180719/33460.html

一、调研背景

(一)乡村振兴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要求, 是工农和城乡关系演变规律的要求, 是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结晶。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大的长远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 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到2020年的几年时间段内就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现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乡村振兴, 第二个阶段是2035年到2050年完全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乡村振兴比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宽裕宽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 要求和层次均更高。乡村振兴就是要兴产业、兴环境、兴文化、兴社区, 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 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即由过去单一重视农业现代化范式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换, 由注重生产效率的一元发展范式向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福利、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发展范式转换, 由过去城市偏向的范式向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范式转换, 由农村单一发展向农村综合发展转换。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 要从全球化层次、城市层次、农村和农业部门层次、乡村层次、农户层次等相关层次, 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 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内容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 而是开放性的。乡村振兴必须既有农村内部资源也有外部资源的双重资源集合, 关键路径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城乡统筹的资源分配过程, 不是乡对城的被动式的接受, 更不是强势的城市对弱势的乡村新一轮的剥夺。城乡融合是城乡资源平等的交换, 是城乡产业融合性的一体化发展, 是城乡空间差异化条件下的互利性共赢。城乡融合要有更多元的目标, 不是以城市元素替代乡村风格, 也不是以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 是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党对当前我国“三农”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三农”工作方略的重大创新, 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揽和“牛鼻子”, 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振兴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

这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依然没有变,特别是在新时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的大头、重点和难度都在“三农”,“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强,起到了澄清认识、统一思想、精准聚力的作用。

二、建设前的概况

(一)产业分布状况

1.现代农业基地占地面积小,几乎没有

以前,通川区农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缓慢,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规模经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造成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无法满足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业对成片规划化种植和养殖基地的需求,许多加工企业要从众多分散种植的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大大增加了收购成本。

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很少看到有年轻人在在农村工作,经过调研得知由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通川区农村的很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乡去到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进行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

全区农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发展缓慢,规模经营种养大户几乎没有,落户蒲家镇企业和项目很少,基本上没有招商引资的项目。这种情况直到2016年底,蒲家镇种养殖专业社才37家,家庭农场7户,社员260人,带动农户数1200人。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才初步形成花卉、水果、蔬菜、油用牡丹、珍稀苗木等初级规模。

3.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保障现代农业发展

建设前的通川区农村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缺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通川区农村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素质较为低下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文化知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谷贱伤农”现象频频发生。也由于缺乏科技知识,也使一些高新技术成果难以推广和运用,难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低素质、低技能农业劳动力过剩,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短缺,农业向高端升级遭遇劳动力技能障碍。传统的农业以油用牡丹、苗木、蓝莓、青枣、瓜蒌、蔬菜、花卉为主,区域优势不明显、优势不突出的农业生产格局。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通川区以前很多地区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还较欠缺。

(二)经济发展水平

之前的通川区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扭曲的市场机制拉动工业畸形增长。工业、城市用水急剧增加,与农业用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由于缺乏严格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水质性污染导致水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该区域可用水资源的供给更加匮乏。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农业生产者受利益驱使,滥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加工品市场销售受影响,进而影响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三)农民收入状况

总的来说,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规模经营难以扩大,造成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土地尚未集中,他们的土地很分散。由于分散的土地从而导致他们的收入很低。通川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和土地出租。由于种地需要靠天吃饭由于四川盆地的气候条件多变,这直接导致农作物每年产量有高有低;而恶劣的气候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再加上落后的种植技术以及化肥的使用导致他们农农作物的单位产量很低。化肥的使用,是土地肥力下降的直接原因。农作物微薄的利润,导致他们经常入不敷出。如果农户将自己的土地出租,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每个农户也只有一亩三分地归集体,一亩土地单价500人民币左右。农户每年也只有1000到1500的收入。

三、建设现状

(一)建设的模式

通川区隶属于四川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东北与宣汉县相邻,西南与达川区毗邻,西北与平昌县接壤,历为州、府所在地,是达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通川区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有192个行政村、81个社区,幅员面积901平方公里,总人口60.24万(农业人口30.18万)。四川省发改委网站发布《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提出在2016-2020年规划期内,将以旅游休闲、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加工制造、文化创意、科技教育等方向为重点,重点培育200个左右特色小城镇,达州通川区三镇上榜。现在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科学规划,优化新农村建设布局

①创新主城区城市管理格局。大力开展城市风貌改造,持续推进“五治”工程。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理清市、区两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能。提升城市智能管理水平和城市建设质量,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②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树立新型城镇化理念,立足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拓展城镇体系、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和谐。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块状经济与推进城镇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相结合。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有序编制新村聚居点规划。

2.突出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支撑

①建设田园综合体、都市农业体验区:磐石镇以“瓜果之乡”闻名达州,其突出产业便是水果,尤其以草莓,柑橘,西瓜,柚子闻名。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四季特色水果,进行鲜果销售。规模待查。

②打造旅游产业:将休闲旅游业与瓜果相结合,打开提升经济新通道:主要景点有游客中心、帝森庄园、草莓主题公园、秦巴农耕文化博览馆、月湖景区等,是集山水自然观光、都市农业体验、民俗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户外运动、花卉观光等众多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③建设制造业:水果深加工,酿制草莓酒。

3.加强配套,改善新农村建设环境

①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三年集中攻坚计划”强势推进,总投资达6.55亿元,28个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路网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路总里程比五年前翻1番以上。

②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建管、重点河道整治、人畜饮水安全“三大工程”全面推进,新建(整治)山坪塘80余口,整治病险水库10座,成功解决3.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9000余人)。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5个,整村推进项目18个,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91户。

4.改革创新不断突破,精准扶贫体系全面建立

围绕《通川区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立组织领导机制、“5+2+3”帮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贫困对象退出机制、脱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六大机制”,推行四大班子齐抓落实“3+10”扶贫方案、区乡村三级机构分级落实扶贫攻坚、创新设立并落实“2+5”破解资金难题、推行“三图三表”制定贫困村规划、围绕“双带六区”推动产业发展、出台“两个办法”严格问责问效等“六项措施”,确保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

(二)政策的扶持

1.大棚补贴政策

政府出资修建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由入驻业主建设大棚,政府补助49%。

2.耕地地力保护补贴

政策对于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耕地面积挂钩。耕地面积的核定,以上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为基础,按排除法进行调整。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2年以上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给予补贴。

3.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

①补贴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

②补贴对象在通川区辖区内需达到的主要粮食作物单季种植面积门槛为:种粮大户30亩,家庭农场100亩,土地股份合作社20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亩,直接从事粮食种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500亩。复种的以面积大的一季计算补贴面积。

③粮食规模经营主体租种耕地,必须与土地承包户签有书面租种合同。国有农场、科研院所、村集体等单位没有发包耕地不得纳入补贴范围。

④种植粮食作物必须符合当地的栽培模式和种植规格,并科学管理,不得粗放种植。实行套种模式的,纳入补贴粮食作物所占面积比例不得低于50%。积极宣传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科学利用农膜,严禁露天焚烧秸秆、废弃农业固体废旧物和随意抛去废弃农业固体废旧物到野外,保护好生态环境。

⑤ 能独立承担种植风险,自负盈亏,并享有产品处置权。

(三)实施的效果

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亿元,增长8.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60元,增长9. 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0元,增长10.1%。产业结构为10:31.3:58. 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亿元,增长17. 2%;

全年累计整合投入资金18.3亿元,新建、提升道路1200公里,整治农田水利工程683处,建成安全饮水846处,改造农村电网430公里,建成宽带乡村142个。发展特色产业8.5万亩,培育特色养殖基地25个,磐石、蒲家“脱贫攻坚引领区”高标准建成。累计实现23194人精准脱贫、45个贫困村成功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脱贫摘帽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评估。

四、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产业园知名度不足

以通川区磐石月湖旅游区为例,该旅游区于2018年申请成为4A级风景区。建成后作为近郊农业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旅游。但其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仅在达州市内知名度较高,品牌效应辐射范围小,暂未打响外市甚至外省的知名度。

2.无土栽培棚存在闲置现象

目前乡村产业园提倡以创新、新技术实现更高的利润。但在磐石镇的草莓无土栽培基地,在草莓消苗期,由于闲置期时间间隔短,没有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存在基础设施浪费的现象。

3.深加工技术有所欠缺,创新意识强但后劲不足。

通川区草莓园仍处于初步加工阶段,将草莓榨汁或酿酒进行销售。由于缺少自主品牌,暂时没能将草莓鲜果进行深加工后利用电商平台销往外地;在四川中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内创新意识较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并配备了专门的研发试验室,主要产品有蓝莓汁、蓝莓酒、蓝莓精华及蓝莓面膜。然而存在问题是产品竞争优势不足,无法与市面上专业的美妆品牌竞争。

4.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淡季时间长

目前通川区磐石月湖旅游区以产业园采摘观光一体化模式为主。由于达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全年平均气温14.7度~17.6度之间。因此非草莓采摘期天气炎热,对游客吸引力弱,属于淡季。淡季时间长。

(二)应对措施

1.举办特色节日,吸引大范围游客前来,打造旅游品牌

产业园业主于水果成熟期策划特色水果节,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大范围宣传,吸引市外甚至省外的游客前来,前期在节日举办期间由政府负责保障安全保洁,并将节日保存为固定节日,在3~5年时间内打造成为当地特有的旅游品牌。

2.选取合适作物种类,合理间种作物,充分利用无土栽培棚资源

草莓种植时间为一般为9月下旬至次年3月,4月至九月上旬的闲置时期可种植春小麦等作物。将无土栽培棚利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

3.招商引进成熟深加工企业或鼓励已有产业创新

一方面,由于本地不具有已有品牌的深度加工企业,政府可通过招商引进已有成熟技术,并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通过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修建加工厂,通过提升已有企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4.产业园种植作物多样化,在不同时期吸引游客

通川区磐石月湖旅游区目前以草莓种植为主,具有小规模火龙果产业园。但由于规模不大,因此火龙果产业园在非草莓采摘期的吸引能力不强,没有完全达到不同时期引流的目的,后期可扩大火龙果种植规模,以达到在不同时期引流的目的。

五、未来发展展望

(一)园区

1.农产品生产园区

根据调研情况,当地的草莓、火龙果、蓝莓种植在丰收季通过开发区组织的采摘节,吸引大量游客,生产园区的农产品总是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需要在保证一期560亩果园产量的同时,开展二期1300亩果园建设,准备三期果园土地发展规划,以此来保证在将来开发园区发展起来后,丰收季的旅游果品的供应。在保证果品供应的同时,要注意引进高品质、具有特色、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再是单一的普通草莓种植园,需要引进培育其他品种的草莓,如白草莓等;需要培育其他品种的果蔬品,形成差别销售类型农产品。在每组农产品生产间歇季,用其他农产品来代替,保证整个开发区各个季节又会有相关产品的丰收节,来保证开发区的吸引力,保证游客的可消费性。

2.深加工产业链

在每一个农产品丰收季,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前两期开发水平情况下,主要开展即时加工、浅加工的模式,主要将加工农产品销售给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如开发草莓汁、蓝莓汁、草莓酒、蓝莓酱等产业链,以此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在全开发区落实土地流转,扩大了农产品的生产面积,提高产品产量,满足开发区旅游观光客的需要后,扩大深加工产业链,将丰收季富裕的农产品,直接加工成品。设置自己的营销品牌,免除冷链储存环节,依托达州交通枢纽的功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将高附加值、高品质的深加工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3.农产品主题公园

深度挖掘当地的秦巴文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产品文创产业,向外推销好农产品主题公园,在丰富开发区农产品的基础上丰富农产品文化馆,引进文创人才,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在满足景区内销售的同时,可以提供外销产品。

4.游乐园

游乐园目前只有政府前期投资建成的基础设施,缺乏相应的娱乐设施。需要进一步,在游乐园内划区块设置相应的娱乐项目,进行招投标,如,露天烧烤、建设美食街、开办游泳馆、开辟婚纱摄影站、建设滑草场、筹建露营基地等项目。依托城郊的地理优势,将游乐项目建成达州特色,吸引游客。

5.颐养中心

开发区环境优美,临近达州市,区位条件好,可以大力发展颐养业。转型农村产业结构,依托整个开发区,发展服务业。这里的颐养服务在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远方顾客,可以保证这里的长期人流量。

(二)农户

普通农户应该配合好整个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将土地流转,自身投入到开发区的建设服务中去。有条件的农户,可以依托开发区,开展民宿业,发展个体农家乐,转变旧农民的智能,学习新的技能,使自己尽快融入到开发区的人才需求中去。

(三)业主

业主提升管理水平,挖掘当地的产业文化,将自己的产业融入到整个开发区的规划中,及时淘汰一些不符合园区长期开发的产品,如关闭一些农畜养殖业。

(四)政府

政府要规划好开发区进一步的发展,确保新引进的开发商的可要性,服务好业主的需要,监督好开发区产业规范和进一步规范园区内的民宿和农民个体农家乐。完善开发区的服务体系,确保在不同季节园区内游客的有序

六、总结

经过此次实践,团队一行加深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了解。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根据地方特色发展农旅结合的产业园模式,深入发展食品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

本地特色是当地发展农旅结合的基点,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农业才能不断打造当地的品牌;技术是当地发展的有利保障,没有技术就不能谈发展,在调研过程中,无论是磐石还是蒲家镇这两个地方,都大力引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以及种植监测技术,利用有机质栽培农产品,提高品质;人才是推动发展的动力,由于乡村劳动力大量匮乏,各种专业操作和技术培育都需要引进专门的人才,没有人才乡村的发展就难以进行;政策是保证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投资大回收慢的产业,发展农业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只有政府大力支持并予以财政补贴,才能使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在调研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农业间歇期,配套的设施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存在着无土栽培基地闲置的状况,产业园的知名度尚未形成,游客淡季前来旅游人数极少的状况。人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企业不得不完善相关的设施以减少人力成本,这给本来人口素质不高的农民带来了压力。

未来,相信在政府的努力和企业不断地改善经营之下,现有产业园模式、农旅结合模式会不断完善。例如,在间歇期因地制宜地种植其他农产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定期举办特色文化节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提高当地产品知名度;创新加工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加强对产品的包装和宣传,加强使用网络渠道对产品宣传推广,形成品牌影响力。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180719/33460.html

西南石油大学崔代宇,耿洋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