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家》——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封建礼教的控斥

时间:2020-10-28 22:15:51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作者:文/郭佳 • 图/网页

点击:223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1028/88049.html

新一代年轻人为了心中的家勇于与封建势力抗争,敢于直面时代的黑暗。

前一段时间,匆忙拜读了巴金先生的《家》感触良多。这是一部巴金用朴实无华却热情有力的笔触描写出一个被封建社会压迫下仍焕发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觉醒与斗争。也是一个成都地区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掌握整个家族大权的便是高老太爷,他封建专制,顽固不化,也代表了传统封建的势力。他有三个孙子,长孙觉新早熟而又性格软弱,本来成绩优异的他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出国深造,不过家里人都不支持他,想让他留下来照看家过一个平淡无奇的生活。所以他即使受过新思想的熏陶,不过言语上却不敢顶撞长辈,在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却在家里人的安排下被迫与并不相爱的钰成婚。不过在梅表妹回来后,他才明白自己还是放不下梅,这也是传统包办婚烟对过去青年的摧残,这也葬送了梅美好的青春,最后导致了她抑郁而死的主要原因。我觉得觉新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一方面无法挣脱旧思想对他的束缚,另一方面,又想和弟弟们一样,做一个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人,不过最后他也做到了,帮助弟弟觉慧去往上海去寻找新思想新希望。

在巴金先生的笔下,敢于向封建势力反抗的青年人形象饱满,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也揭露了在看似和睦融融关系下快要瓦解的封建大家庭,此外,他还描写了在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人逐渐觉醒和反抗的历程。在这本书中,封建势力固然强大,但那毕竟还是过去,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即使觉新觉民这一类人不站起来反抗,但新时期的中国会有千千万万的青年人站起来反抗,封建势力必然会被打败,而这些青年受五四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在整个家族内部和封建势力做抗争,发出自己内心的呼喊。这也是当时社会新一代青年敢于反抗的真实时代写照。

再说说觉慧,他和大哥觉新是两个性格对立的人,一个逆来顺受,一个却勇于向生活斗争,在他的感情世界里,他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即使对方只是高家的仆人。觉新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终究也不是他的初衷,而是在复杂的家庭斗争中所做出的无奈之举。觉慧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挣脱命运的枷锁,最终使得高老太爷对世俗做出妥协,让他们自己追求人生的方向。

《家》中作者也塑造了好几位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最典型的就是琴,她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敢做敢为,不畏世俗的眼光,敢于同旧思想斗争与旧传统斗争。鸣凤在作者笔下也是一个很刚烈的女性,在听说要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妾。他便怀着绝望来找觉慧,觉慧此时正在写文章,并没有注意到鸣凤脸色的变化。鸣凤此时欲言又止,在这时觉民又来了,鸣凤流着泪消失在门外。最后鸣凤跳湖自尽,觉慧十分痛苦,他深深自责,痛恨这个黑暗的社会。在鸣凤自尽后,高老太爷就把婉儿代替鸣凤送给了高老太爷,婉儿也就成了替代品,这个黑暗社会的替代品。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有段觉慧与觉新的对话,“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跟他说?你真笨!”“笨?我就是要让爷爷知道!我要叫他们知道我们是‘人’,而不是令人割宰的猪羊。”我就在想,觉新作为长孙,他的身上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有对整个家族,有对他自己的责任。读罢《家》,不仅有家里的感情社会瓜葛,也有不同人物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做法。这也是他不敢像弟弟一样反抗的另一层原因吧。

合上《家》的最后一页,首先想到的便是为自己做主的觉慧,他苏醒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虽然生活在一个具有封建思想的大家庭中,但他具有新潮的思想,不屈于强势和世俗的目光,而是认为只有挣脱枷锁,追寻新思想才是正确的道路,社会也只有在不断改革后才会得以发展。也只有社会有更多的像觉慧这样的年轻人站出来以一个反叛者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弊端加以发现然后去反抗,社会才会得以进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而是自己去和世俗斗争的觉慧既让我欣赏也让我印象深刻。

《家》这部小说强烈鞭挞了旧制度对青年一代人的摧残,也警醒着我们社会需要进步必须得改革的重要性,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不需要沉默的旁观者,而是需要更多的觉慧跳出来发声引领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新一代年轻人为了心中的家勇于与封建势力抗争,敢于直面时代的黑暗。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1028/88049.html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郭佳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