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对“自我”“本我”“超我”人生观的思考

时间:2021-10-09 12:22:20 来源: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作者:姚鑫

点击:217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11009/105198.html

精神分析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由于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也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或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修正了他之前提到的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引入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最难接近的人格。弗洛伊德把本我比作一个充满激情的陷阱,以争取最大的幸福和最小的痛苦;自我是意识结构的一部分,遵循现实的原则。因此,它不仅是由本我发展而来,而且是身份与外界的中介。自我可以控制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和计划未来的行动。弗洛伊德把这种理性思维方式称为二次过程思维,即我们的一般知觉和认知思维;超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良心,另一部分是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部分,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与本我有对立的一面。

自我作为心理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长久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从行为实验到脑电以及磁共振等脑成像技术,当代心理学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这一历史悠久的概念。在自然科学取向影响下,研究者操纵着各种被设想与自我相关的自变量,通过设计精巧的电脑程序来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字词、图片和声音,试图探究关于自我的科学真理。

作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从一开始便以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立场,将整个精神分析大厦奠基于“无意识”之上。这一深刻的“哥白尼式倒转”无疑将人类的主体性和自由意识幻想深深地打入了谷底。弗洛伊德晚年提出了“伊底(id)”“自我”和“超我”的第二地形学模型,以取代其“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第一地形学模型。可以说,精神分析自此由其早期的驱力范式过渡到了自我范式的发展阶段。

一、人生欲望的不可磨灭性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认为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我”的形态构成的,本我是指人最先天的本能和原始的欲望。对于我们来说,人无法实现自己全部的欲望正是人生的痛苦,可正因为实现欲望的能力赶不上欲望产生的速度,欲望才成为了人们活下去的动力。

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到:“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 正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里阐述的人生哲学,尽管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搬运着永远会滚落山脚的巨石,但这荒诞的日子亦有着伟大的悲壮感。欲望是没有休止的,短暂的欲望满足带来了短暂的快乐,短暂的快乐又重新变为接踵而至的新的欲望的痛苦。处理欲望和人生的关系,是生存的本质,也是对荒诞生活的一种接纳。过多的欲望可能会阻碍一个人的发展,但不能因此否定欲望,明确的欲望可以促进本我的延伸,拓宽人生追求的可能性。更不能变成无休止的欲望追求者,不达目的不罢休。欲望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欲望是刺激本我发展的动力,我们也要把握好追求欲望的限度,不能因为欲望不能实现而颓废消沉。

二、人生爱意的不可否定性

人生对生存的欲望,也表现在对爱的追求上。当人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去感受这些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时,爱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当生命被爱所牵绊,不再仅仅关乎自身时,死亡便不那么轻易了。寻求爱意,也是“自我”体现的本能。

(一)恋母情结下的生存动力。

“俄狄浦斯情结 ”指出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在我们的人生中,隐蔽的恋母情结往往会被无私的母爱崇拜所取代。

拉康指出,一个人缺少什么,往往就会想象什么。就像史铁生在文章中写道 :“只是在她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

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母亲辛劳的一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意志和细水长流的爱意让史铁生决心用笔在文坛上碰撞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鼓舞着史铁生勇敢的面对生活。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母爱是我们出生以来获得的最无私的爱意,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不曾停止对母爱的追求。所以对我们的人生启示,在任何时候都要感恩母爱,感谢母亲。

(二)至真之爱,至纯之性。

爱与性是“自我”人格中重要的叙事主题。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的动力来自性本能,现实生活中自我和超我压制了本我的性冲动,只有在文学创作中,作者才能将性的欲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对于残疾的史铁生来说,爱情成了他永恒的期盼。他对爱情美好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妻子,在《给李健鸣的三封信》中史铁生谈到他与妻子在病重时的默然相守,在母亲离去的后半辈子,妻子给予了史铁生莫大的支持和希望。爱情是精神世界的硕果,是苦难中的支持。但他从不否认性,他认为性是爱的语言。爱情是大于性的,性只是爱的一部分,爱情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残疾所带来的困苦让史铁生对爱情有了更深的向往和更纯粹的理解。史铁生的爱情观超越了庸俗的性的满足,成了两性间心灵的相依。

正确处理好恋爱关系,建立正确合理的爱情观,也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责任。

三、以渺小的姿态看世界

阿德勒指出困境中的人普遍具有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无助、自身的弱小,以及在追求尊严和维持生存间地位落差所带来的失落感。例如史铁生的作品的动人之处也在于他在寂静的地坛里超越自卑、战胜自卑,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归途。史铁生的作品有着悲凉的宿命感,他的作品里描写了很多的残疾人,他将残疾人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通过文学性的话语展露在世人面前,残疾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以一种意象化的方式得到强化,他们在接纳自我的同时也渴望被社会接纳,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源于自卑压抑下的呐喊,是寻求自身价值的积极努力。

(一)生命的精彩在于差别。

《命若琴弦》中的小瞎子与小山村里的姑娘恋爱了,但因为他是一个瞎子,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永远不可能有果实,小瞎子对于命运的不公平发出了质问:“为什么我们是瞎子?”师傅回答:“因为咱们就是瞎子”。当众多人为命运的不公终日抱怨,郁郁寡欢时,史铁生却说:机智要靠愚钝拥有光荣;漂亮要靠丑陋维系幸运;善良和高贵因为有了恶劣和卑下才被崇尚;健全因为有了残疾才变得珍贵。在史铁生眼里,世界是注定要有差别的。悦纳差别,实则是接受由上天分配的命运;悦纳苦难,实则是用淡泊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许多人眼中,差别制造了痛苦,而在史铁生眼里,差别创造了多彩。在双腿残疾的崩溃绝望中,史铁生没有陷入向命运讨要公道的泥潭,而是从怨愤中走出,以平静的姿态对苦难释怀。

(二)生命的答案在于过程。

史铁生认为人的一生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在路上是人生一种永恒的状态,皈依不是一个处所,而是在路上。“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生命最后时刻,死神会拿走你的一切,可只有过程的精彩是死神无论如何也没法剥夺的。在史铁生看来,失败和成功都是生命的伴奏,幸福和痛苦都是生命的享受。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疾、无论是愚钝还是聪慧、无论是丑陋还是美丽,只是欣赏的过程不同罢了。史铁生在地坛里曾经遇见一个致力于长跑的小伙子,他努力了一生也没能让自己的照片登上新闻橱窗,可当他年老时再回顾这样的经历,却显得坦然,因为这过程的精彩已远远比结果更为重要。残疾与健全又有何妨,人们都在痛苦和希望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过程,也许痛苦越多,过程越跌宕起伏,生命才会愈发精彩。

弗洛伊德(1987)认为,“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超我是一个人最高的道德体现,束缚着本我追求欲望、不计道德的发展状态,是社会道德在一个人身上的本质体现。从弗氏心理结构理论来看,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可以控制和压抑其潜在的动物性,使自己在道德原则下行事,而不是在快乐原则下肆意妄为。如果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摈弃道德伦理,便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使其遭受两股势力的无尽折磨。这便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意义所在,也是对人生的意义所在。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11009/105198.html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姚鑫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