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做最狂傲的人,享不羁的人生——读《人间词话》有感

时间:2022-07-07 16:57:17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姜舒颖

点击:472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707/111323.html

品读人间词话有感

回顾我的读书生涯,始于小说,陷于文学,忠于自我。

“大师可评,我不可妄评。”此理我亦了然,但在细细品读过大师之作后,内心的热焰与动容久久无法平息,不说些什么,又实为遗憾。故不避寡陋,浅谈一二。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伏首案前,轻抚书页,用指尖缓缓滑过一行行小字。尘世的喧嚣与白日的嘈杂逐渐消弭,我的心绪也随着文字像海洋中的一叶扁舟一般,飘向万里之外,独享清净。素色的封面上赫然是四个大字——“人间词话”。

静安先生用“人生三境”勾勒了长长的人生,是他的人生,也是我们的人生。一方面,静安先生如同一位孜孜不倦的老者,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另一方面,他又像意气风发的少年,踏马而去,比傲秋霜。下面,容我细细道来这三境。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一个人登临高地,端详漫漫的前路,或许眯起双眼来极目望向那无边天际,也许,什么都看不到;也许,有绰约的轮廓。透过这短短一句词,心中升腾起一股寂寥孤壮之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履历的加深,慢慢理解其中蕴意。这一境乃是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前路漫漫,不知所向。尼采曾经说过:“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在明白自己真正的方向之前,长久的思考,沉寂与蓄力是必不可少的。

图片1.png

图片2.png-2022-07-07-16-47-32-511.png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初登途中,一览众山小,豪情满怀,愿开天下之志,继往圣之绝学,然事与愿违,人生多坎,磨难中坚持本心,曲折中不忘初衷,虽衣带渐宽,然初心不变。有了奋斗的目标,也就有了坚持的理由,哪怕一次次的失败,也在所不惜。这个境界是韧劲,弹性最大的阶段,尼采说:“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个阶段纯粹是为自己而活,并不是父母的续集,子女的前传或者朋友的外篇。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在我看来,乃人生最高境界,并不是按照层层递进的原理。在经历人生数个九九八十一难后,终将迎来人生的曙光,也许这份答案是你曾经所忽略的,可若是没有先前的铺垫,便不会明白人生九九归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走过一路风景,望却一山云雨,以为自己要寻找的是山中雪莲,其实得失之间,才发觉,自己需要的只是路边最不起眼但生命力顽强的一棵小草。明辨他人之所忽微,豁然他人之所困顿。有许多人,是盼不到如此美妙的际遇的。苏子悲慨“十年生死两茫茫”,容若感叹“当是只道是寻常”,众里千百度,他们皆无处可寻。

关于“理想”

一个人要追求更高远更广袤的理想,就一定要先打碎眼前色彩斑斓的繁华世界。若沉溺于眼前的诱惑无可自拔,就会陷入航行途中的漩涡,终究到不了理想的彼岸。经过一个“昨夜西风凋碧树”的阶段,才能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目光。理想于部分人而言,就像是遥不可及的白月光,哪怕费尽所有气力,也够不着理想的尾巴。但即便如此,这种理想在他们心目中永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世俗社会中的最后的一片净土,他们不因自己的失败而贬低理想的价值来取得某种精神上的慰藉。这种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能的美德。

现实生活往往是骨感的,最初对于理想的坚守赤诚和信誓旦旦也许会消弭于日复一日的生活强压之下,但没人有资格责备和评判。但愿每个追求理想的人,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都能够获有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一日。

关于“爱情”

杜拉斯说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爱与被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操守却不是人人都有。《九歌·少司命》有句云:“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落水三千,只取一瓢,美人虽众,情有独钟。爱情最美妙的境界便是经历了“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得偿所愿在灯火阑珊处觅得一人。唾手可得的爱情往往不被珍惜,经历了求而不得,轮番坎坷的追爱历程后,才会更加感叹爱情的来之不易。爱情是热烈与冷淡的交替,涓涓细流般的爱情最令我向往。

关于“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在红尘里面历劫,从“人生三境”便可见一斑。生命——它在我们的青春岁月曾有着如此稳定坚固的根基,现在仿佛仅仅是瞬间的飞逝,而每一瞬间又都是令人迷蒙的幻影。在人的一生中或许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时,生活不再是幼时的伊甸园,也不再充盈着不遑与喘息,我们开始注意到自然的变幻与天地的辽阔,开始重新审视内心的渴慕与孤寂。也许很多人最终选择了蓦然回首,但众里千百度,空无一果。但不完满的才是人生,才能在垂暮之年有不少趣闻轶事可谈。

其实,我仍对《人间词话》一知半解。不过,如果解析的太过通透醒悟,未免失真,人生三境界是靠时间去打磨的,不到时候,多少有些牵强。静安先生一生自辟蹊径,跳出前人巢穴,除了他自身追求,也许也是因为他成长于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学问接触碰撞的时代。静安先生的学问,今日鲜有人知。他的学问世界,今人看来仿若海市蜃楼般飘渺、遥远。但一个时代孕育一个时代的精才,鲁迅曾评价说:“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让我惊叹的不仅仅是他的广博学识,更是他自由不羁的心性。他曾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一看到这句话,我便会自然地联想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同样的狂傲不羁,倨傲恣意。

也正因如此,想藉此书以抒阅读的态度。读罢《人间词话》,我深有体会,在我青春正盛之时,仿佛经历了一场蹉跎轮回,但正因它带给我的对于理想、爱情和人生的淡然和通透,更让我坚定了苦短人生数载年,要活得潇洒随性的矜傲自信,我想要让短暂易逝的年华更加鲜活和灿烂。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品读人间词话有感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707/111323.html

南京师范大学姜舒颖供稿

责任编辑:党延红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