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走出思想的低谷,逃离“娱乐至死”的宿命——读《娱乐至死》有感

时间:2022-07-07 17:16:04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姜舒颖

点击:441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707/111326.html

品读娱乐至死有感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拒绝泛娱乐化,而非去娱乐化

不知道从何时起,“娱乐至死”变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俨然成为部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口头禅,用以站在制高点上批判、攻击大众的文化选择。而这类高知人士在引用波兹曼的言论时,不知有心还是无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娱乐至死”变成了“娱乐致死”,似乎娱乐本身就是有罪,存在即错误。在我看来,真正需要重视和反思的不是娱乐性质本身,而是社会中的泛娱乐化现象,将严肃事件和社会新闻以娱乐视角来看待和曲解。当严肃成为一种娱乐时,便没有什么值得认真对待了。

近两年来,娱乐圈出了不少轰动全国人民的大事,2021年被称为“开崩”元年,腥风血雨,娱乐圈人人自危。而普通百姓则抱着嘈杂生活之余看看好戏的态度,都在“吃瓜”,纷纷调侃自己是瓜田里上蹿下跳的猹。足以见得,在当今社会,娱乐圈不再仅仅限于一个圈,已经侵入到各个行业。在看新闻的过程,我发现一个现象,有关明星极其恶劣,甚至是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恶行,广大网友们在乐此不疲地编段子,极尽调笑之姿。对于这些造成恶劣公众影响的犯罪事件,比起“吃瓜”,我们更应秉持着严肃、理性的态度,将之作为社会新闻去看待和思考。既非一味谩骂,落井下石,呈口舌之快,也不是仅仅当作茶余饭后的戏谑谈资。我们在不断地呼吁所有人走出泛娱乐化的陷阱。

书中的美国新闻工作者是娱乐社会中最有魅力的一群人,大多数人在吹风机上花的时间比在播音稿上花的时间多得多,在镜头前魅力四射的人拥有超过百万美元的年薪。对于美国来说,所有的圈都在向娱乐圈靠拢,反观中国,是大部分的人都想挤入娱乐圈。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经济利益,而这进一步催化了资本对于娱乐的控制。明星的天价收入从郑爽日薪208万元后,该议题被正式放到了台面上,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着手调查。而这些明星当中不乏演技本业一塌糊涂,靠娱乐新闻炒作混得风生水起的一众演员。中国娱乐圈的怪象荼害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想要站在风口上,挤破头也要闯进娱乐圈,进军网红业。

破除“学术在高阁,娱乐在闹市”的刻板印象

波兹曼说:“我希望能让你们相信,印刷文化的认识论在日益衰退,电视文化的认识论在同步壮大,这些都会在大众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其中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将变得越来越可笑。”新话语领域的出现以及其对旧话语领域的挤占都在提醒着我们,学术和娱乐不应是井水不犯河水,界限分明的关系。波兹曼写这本书的真实用意在于呼吁知识分子同行回到书籍中去,认真地写作和思考,而不要贪恋在电台、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一夜成名。他认为,印刷机更适于理性思考,电台电视只会沦为大众娱乐。

但我认为,需要注意一个时代背景的差异,波兹曼此书写于1985年,那时的电子媒介仅限于电视,而今各式各样的电子媒介大举流行,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好的书籍会在不同的时代给予人们不同的启示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互联网占据主流的时代难以完全剥离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既然“拆散”不了,那就要考虑用自己的方式融入。比如复旦大学沈奕斐教授,将性别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知识结合当今热点话题,搬上B站、微博等热门社交平台,引起了大众广泛激烈的思考和讨论,其中涉及的有关书籍借阅量也一度攀升。如若学者不愿接触这些新兴网络领域,而停留在以印刷工具作为观点输出唯一工具的固化思维,很容易失去在通俗世界里的话语权。若新话语领域被单一群体牢牢占据,那网络舆论氛围将呈现出单一化和非理性状态。

碎片是雁过无痕,拒绝清醒的沉沦

波兹曼说:“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的内容。”隐喻官方解释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它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通俗解释便是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媒介本身不只是新的科技工具,而是一种文化隐喻。从技术角度讲,这些媒介存在的源头是人类对自己生活的改善,创造时间让自己对自然事物的变化有了衡量的尺度,创造钟表从而让自己对时间更有把握,创造广播、电视、手机从而让自己对这个世界上信息的接收更为方便。

然而,正如波兹曼所说,这种媒介也在悄悄改变我们的思维、生活。过度关注时间,让我们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过度关注信息,让我们忽略了寻求信息的源头和信息价值。不同的媒介偏好不同的内容,因此新媒介的流行往往最终控制文化输出的形式。放眼当下这个快节奏时代,从纸质书籍到抖音快手,呈现的内容越来越短小,乃至短视频的迅速崛起,人们逐渐倾向于用画面而不是文字去看世界。三分钟的书籍讲解变得比纸质书本身更受欢迎,美名其曰高效读书,实则是一种逃避深度思考的行为。比沉溺在娱乐中更可怕的是清醒的沉沦,娱乐产物就像精神鸦片,一步步吞噬着人们的思考,拖着人们陷入深不见底的娱乐沼泽。每次刷完短视频平台,我和身边的朋友都有共感,那就是脑子空荡荡,没有任何的一个关键记忆点被吸收和保留,徒留浓重的空虚感和蹉跎感,实际是一次次的精神内耗。

为什么刷短视频或者一些碎片化内容,无法让我们得到知识和智慧呢?其实,从接收文字到形成精神世界,中间还有一个大脑整理分析信息的阶段,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而短视频内容的碎片化割断了这个路径。刷短视频的过程是不需要耗费脑力的,人很容易对毫不费力又可以获得快感的事物上瘾。大脑神经在经过短视频刺激之后,就会想要延续这种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对这种快乐产生依赖,而这种快乐的产生不是恒定地,越到后面需要越大的量才能分泌同样的多巴胺,以前在短视频上花5分钟就能感受到的快乐,现在可能要花半个小时才能感受到同等快乐。正如波兹曼所说,我们对于真理的看法随着新旧媒介的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容易让人误以为自己掌握了大量信息,甚至是真理,但零碎化的信息加上短暂的时长,缺乏了对于信息的成体系的背景,很难真正去吸收,实际上,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但造成的错觉是最可怕的,人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总结

对于种种娱乐化现象,哪怕是一类有主导意识,能独立思考的人群仍然心甘情愿地沉沦其中,更遑论尚未形成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新生代,他们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不得不为此现状感到忧虑。当统治阶层懂得了如何利用媒介,而被统治阶层在习惯于碎片文化而失去逻辑分析能力之后,运用媒介进行重复的情感操控便会十分奏效。让渡权利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让渡了什么权利,甚至乐在其中,无知无觉。

波兹曼对于媒体知识分子“娱乐至死”的警告适用于当今的全体大众。我们应当让纸质文化重新流行,每个人都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一味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发生的背景去做系统的研读,这样的信息面才会更加完备。不要让社交领域带来的情感刺激一劳永逸地取代了书籍带来的理性思考,这对严肃的知识是巨大的浪费和伤害。

以波兹曼在本书最后写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们的痛苦不是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品读娱乐至死有感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707/111326.html

南京师范大学姜舒颖供稿

责任编辑:党延红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