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向死而生的杜丽娘

时间:2021-07-16 13:01:17 来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作者:文/徐可 • 图/网络

点击:123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suibi/20210716/93797.html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杜丽娘形象

“向死而生,是对生命最真诚的尊重,是对自己最认真的回答。”14岁的我在日记里是这么说,20岁的我竟然想不出其他的答案。

当我真正意识到我需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是父亲的去世,我亲身体会到人的生命的脆弱和难以掌控。死亡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向死而生的重点在“向”上,它强调了死亡的无法避免因而我们更应该去积极的去安排好我们短促的人生。很多人没有想明白就庸庸碌碌过了一辈子,我希望不仅我自己,还有更多的年轻人尽早地去思考到如何向死而生。

——写在前面

8d5d7a4696de4e28b78488efe3541222.png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丽娘为情而生,为情而死,她这一句话,便道出了她向死而生的力量来源,一个字——“情”。莫名的,戳中了我的泪点。

向死而生,千百年来,由于爱而不得垂垂老去的闺中少女为什么只有杜丽娘打动了我?难道那些少女们就没有“情”吗?抛开汤显祖的写法技巧不谈,仅仅就杜丽娘身上的精神品质而言,她的不自怨自艾,不甘愿被礼教束缚,单是勇敢的承认自我的情感是合情合理的,不顾一切地去追寻梦中的情人,哪怕以死亡这样一个残忍的悲剧结果,也有力的向着世间证明了对自身情感最好的调节方式,不是摧残压迫,更不是野蛮生长,而是勇敢的、坚定的去追求心中所向。只有尝试过,才不会后悔,生而无悔,故向死而生,绚烂动人。

千年已过,弹指之间,如何向死而生,历史的疑问依旧等待新的回答。杜丽娘的回答对我们应当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在很多时候,我们还在校园里的年轻一代,没有办法将这样的问题落到实际生活上。很多人的回答仅限于当下,比如“好好学习”,“考研究生”,“能当个老师吧”这样的回答更为广泛。

向死而生的前提往往是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只有知道了自己是一个想要什么才能追求什么。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在残疾人身上先找到答案。

残障儿童.jpg

我接触过很多身体残疾的同龄人。当我问起他们的过去和未来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都会给我一个坚定的回答,有听力障碍的同学跟我说“我会当服装设计师”“我会去当老师”,有视力障碍的同学跟我说“我会继续学习,考上我想上的大学的研究生”。而当他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大部分已经在接受自己的残疾的时候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当然成功的案例也更多,光我身边我就知道有盲人姐妹花考上世界名校这样的活生生的例子。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有人说:“我想在浪漫美好的校园中体验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而残疾是最明显暴露在外面的不完美。因此,残疾人比我们先认识到这点,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思考比很多人想象的或许更早。这对向死而生的思考也更加成熟。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轮椅上的作家史铁生这样说。生、离、死、别,像珠子一样散落在人生的各个角落里,而人的自由意志就像那一条项链把这些珠子串联起来。珠子因变成了项链而价值不菲,生离死别因有了人的改造而变得珍贵。向死而生,千年前的杜丽娘勇敢地为了爱情反抗斗争创造了自己幸福,千年后有更多的我们塑造着更加精彩的人生画卷。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杜丽娘形象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suibi/20210716/93797.html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上一篇:请不要打扰别人的幸福

下一篇:盛夏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