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合工大学子“三下乡”:调研古蚕绢文化

时间:2018-07-21 13:37:47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文/周矗,谢文珍 • 图/吕源丰

点击:76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80721/34754.html

调研团走进中国丝绸博物馆调研学习

在历史长河中,“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都有着代表自己文化符号的器物,这些器物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民族盛衰的历史轨迹,更孕育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深入挖掘丝绸之路上的器物之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7月18号,合肥工业大学暑期“三下乡”文化调研团深入中国丝绸博物馆,学习调研古蚕绢文化。

化茧成丝:鬼斧神工,劳动创造,智慧结晶

一颗颗小巧的蚕茧是如何剥茧抽丝最终成为精美的丝绸的呢?传说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在蚕桑馆中,大学生们了解到,汉族劳动人民最先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刺绣的技术。他们通过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然后加工将生丝分成经线和纬线,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最后经染整制成丝绸。丝绸经设计裁剪后即是人们日常所穿衣物。蚕茧本是自然之物,中国古人根据其生活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创造精神,使其为己所用,这种人与自然建立的联系,可谓鬼斧神工!而这种创造力正是源于古代华夏人民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

002.png

纺织技艺:兼收并蓄,由简入繁,日臻完善

愈是深入展厅,愈能发现伴随着纺织机器的改进,丝绸织物的质量不断提高、元素更加丰富、用途不断拓展。“纺织机器、技艺的不断改良见证了丝绸的发展和兴盛,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丝绸的发展创新。”团队成员谢文珍感慨道:“从原始腰机到花本提花机,经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纺织机器结合各地织机特点,再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进行改良设计,纺织技艺由不完善到完善、低级向高级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丝绸图案由简到繁,日趋丰富。”

003.jpg

时装风貌:中国元素,融贯中西,传统之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中国丝绸制品在借鉴西方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更加体现时代特征的丝绸作品开始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大众审美和生活习惯。在中国时装艺术展厅中,展品兼具东西方文化色彩,它们在东方婉约之美的基础上,巧妙运用西方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服装款式、艺术风格,而这种文化的交流还将持续深入并焕发出更强的活力。

004.jpg

面对来访探寻丝绸文化的工大学子,工作人员表示:“几千年来,丝绸作为中国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不仅具备防寒保暖等基础功能,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挖掘、传承丝绸文化还需要你们当代大学们多了解、多参与、多承担。”

“丝绸之路上器物的文化交流”合肥工业大学一带一路文化调研团系该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重点团队和2018年“丝路新世界·青春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立项团队。该团队将在该校2017年“丝绸之路上的器物之美”团队实践调研的基础上,赴杭州、宁波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地区调研,试图从“丝绸,茶叶,瓷器,漆器,金银器及玻璃器”等文化符号入手探究丝路上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80721/34754.html

合肥工业大学 周矗供稿

责任编辑:王世杰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