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探寻新时代发展格局下的彝族传承之路——河海大学云南民族文化调研团实践成果

时间:2021-08-08 00:36:41 来源:河海大学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实践团 作者:文/刘玺润 • 图/刘玺润

点击:27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10808/100022.html

图为泸西县城子古村

中国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刘玺润)云南是多个民族聚集的地方,拥有着种类最多的全国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跟彝族集中分布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毗邻越南、老挝,以及广西省,是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重要桥梁。红河州早在西汉年间,就被纳入到西汉王朝的管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有241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占红河州总人口的57.5%,民族聚居区占红河州国土面积的98%。

河海大学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实践团成员刘玺润于2021年8月7日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以及泸西县金马镇进行调研,并结合线上访谈,网上资料查询开展以下实践。

第一,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有着自己的历史沉淀。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琳琅满目,各具特色。红河州的彝族同胞,为适应高原热带的气候,形成比较轻薄、易散热的服饰,且保留了彝族服饰的丰富色彩。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代际的转换,彝族内部的居民已经很少穿着彝族服饰,只有老一辈会将其视作日常的衣着,更多的彝族居民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以及特定的节日才会穿出。值得一提的是,在21世纪初,红河州内的彝族服饰,甚至可以覆盖到少数民族的服饰,在州内是很流行的——每个家庭里边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里边都至少有着一套,小孩子有两套——一套红跟一套蓝。

图片1.jpg

【图1】现代的彝族年轻一代服饰

第二,彝族本族的“母语”是彝语,现今使用彝语交流的几乎全为彝族老一辈,新生代的彝族人只会一些基本性的常用语,有的甚至已经不会说彝语。但是彝语的一部分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与汉语发生了很多“化学反应”,衍生出有区域性特点的语言——红河州内的方言是一家通的,州内人人都可以用这个语言进行交流,无论你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

图片2(true).jpg

【图2】少数民族的表意文字

第三,红河州境内的彝族聚落大多建在山谷(坝子)之中——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原因。居所为土垛房,就地取材,用一个规则的模具将黄泥土与辅料的混合物“垛”出,作为基础的建筑用料,加上木梁、木条及石头等。因南方多雨,所以多为瓦房。

如今,彝族地区普遍建起了砖瓦房,有的为了保持民族特色,外观上继承了彝族民居,内部装修为比较现代的建筑。

第四,与大多数民族一样,彝族人也有着自己专属的节日——火把节。每逢节日,家家“磨刀霍霍向猪羊”,以祭火。在经历了祭火这一环节后,彝族居民集合起来,围着由火把形成的篝火跳舞唱歌。伴随着的,是年轻人之间“竞争”,很是热闹。最后,将要送火,手持火把,竞相奔走。

火把节这一节日深刻地影响到了周边的其他民族,已经融入到州内各民族的生活之中,大部分人虽然不是彝族,但是对于火把节本身,都会热情地去参与,这对彝族本身文化的影响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图片3.jpg

【图3】火把节的夜晚篝火

第五,彝族人民喜好歌舞,有着一些自我特色的乐器。但面临着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去学习民族乐器,更多的是偏向于目前的西洋乐器——钢琴、小提琴、双簧管一类,因为此些乐器才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对于彝族民族乐器的发展十分尴尬。

图片4.jpg

【图4】州博物馆展出的彝族花腰传统雕龙头四弦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时代的“新潮”之下,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以及传承。但换一个角度而言,早在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为了能够进行民族的延续,主动进行汉化改革——这对我们当今的民族发展是有着很好的参照作用的,我们一直推进民族融合,不是否定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积累与历史意义,而是用包容的胸怀去接受各民族的精粹,互相反馈以了解各自的不足之处,让自身得到更好的成长,民族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时代下的彝族传承之路是多维一体化的,我们要更加包容,“求同存异”不只是要找寻出共同的,更是对自身特性的一种肯定。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10808/100022.html

河海大学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实践团鲍睿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