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传统手工艺,指尖上的传承

时间:2017-08-20 23:16:59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作者:文/潘月涵 • 图/刘德超

点击:1154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70820/18962.html

队员们调查传统手绘工艺品

中国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潘月涵)传统手工艺,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社会风貌,也是很多人赖以为生的职业。时代前进,在老济南原来的旧三百六十行中,很多行当都已消失,许多流传下来的,依旧在见证那历史过往。经过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林学院赴唐王传统文化调研服务队汇总了目前还在传承的九大传统手工艺作品。

No.1 面塑

俗称“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曲水亭街有个捏面塑的老人叫何晓铮,他的面塑被称为“何派面塑”,既传承了山东面塑出手快、一气呵成、色彩艳丽而不俗的特点,又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和艺术气息,与北京郎派、上海赵派并称中国面塑三大派系。为了发扬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何老先生打破不传外姓外族的旧规矩,面对面传授技艺,让面塑得到更好的传承。

何师傅为队员们演示捏面塑.jpg

面塑

No.2 兔子王

芙蓉街一家古朴安静的店里,师傅指尖一个兔面、人身、长耳、白面、红唇、骑在黑虎泉上的新兔子王即将完工。近年来,兔子王的热兴不仅是童趣的回归,更多的是快节奏下我们内心深处对历史、对故去时代的怀念与渴求。兔子王结合了神话传说和历史资料,又融入了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改良后的兔子王,身披金盔金甲,外着锦袍,背插护背旗,持玉杵携金钵,端坐于祥云上,威风凛凛。祥云下面则是以趵突泉、黑虎泉等名泉为代表的泉水景观,更接地气。

队员们观看兔子王的制作.jpg

兔子王

No.3 叶雕

“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树叶雕刻自古以来就有,但是因为历史久远,叶雕的传承几乎凋零。时值金秋,落叶缤纷,你路过英雄山、千佛山时也许会发现一个在树下盘桓寻觅的身影,那肯定是酷爱以剪叶寄情的都婉莉。自小跟母亲学剪纸的都婉莉于2001开始进行叶雕,十几年来,上万片树叶在她手中经过选叶、清洗、擦拭、描画、雕刻、压干、上漆(防止腐蚀的清漆)、晾干等十几道工序变成叶雕作品。刀起刀落,一片方寸大小的树叶的在都婉莉指尖也能雕出花鸟虫鱼的大千世界。

都师傅认真制作叶雕.jpg

叶雕

No.4 皮影

兴时是一位传统皮影戏制作和表演者,也是济南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从小跟着爷爷玩皮影的李娟于2011年毅然决定:扛起传承济南皮影的大旗。她说:“在传承的道路上,我走得很艰辛,但是我是快乐的,也值得的。我与孩子们交流皮影,他们把皮影当作一种时尚,体验其中的乐趣。我与年轻人交流皮影,他们把皮影当做一种文化与艺术来欣赏。我与老年人交流皮影,他们用眼泪来回忆童年的记忆。皮影戏给一代代人留下了不同的痕迹,我有责任把它继续延续……”

皮影的精细制作过程.jpg

皮影

NO.5 旗袍

“门前圣水芙蓉泉,旗袍世家数百年”,芙蓉街深处的玉谦旗袍店用门前的对联默默的讲述着一段悠长的历史,年近60的于仁谦掌柜的是该店的第五代传人。旗袍讲究修身合体,使女性袅娜的曲线便展露无遗,同时不失优雅和风韵,因此被称为中国女人最漂亮的衣服。于掌柜得说,“需要量体裁衣的旗袍不像商场里见到的衣服,每件旗袍需要量40多个尺寸,可谓‘千人千衣’。”做旗袍,一针一线的细节对于手艺的要求颇高,做起来费时费力,十分累人,曾经也有不少人找于仁谦来学徒,但都是坚持不久就放弃了,继续传承无人成为于仁谦先生时常忧心的一件事。

于掌柜缝制旗袍.jpg

旗袍

No.6 胡琴

鞭指巷中段,有个古色古香的门头,一副古拙的对联上书:“琴唱瑟和留古韵,宾来客往尽知音。”这边是已经传承百年的老琴铺——济南杜福庄胡琴铺。1975年,杜庆茂去世,杜文源的父亲杜福庄继承了店铺,并将店名定为“杜福庄胡琴铺”。为了将父亲的制琴修琴技艺传承下去,杜福庄将技艺传给了两个儿子,其中,鞭指巷的铺子就由次子杜文源打理。杜福庄胡琴铺以修琴为主,兼营制琴,传统手工艺经由祖孙三代一脉相传,如今是济南的独一份。“制琴这活儿要耐得住性子,我也是30多岁以后才开始正儿八经的学,”当队员们问起传承的问题,杜文源苦笑着说“我儿子上大学了,心里浮躁的很,根本静不下心来学,我也不着急,等他年龄大些再说吧。”

胡琴局部图.jpg

胡琴

No.7 刻瓷、蛋雕

济南刻瓷与蛋雕的“双料”传承人是单孟渤。对于这两项刀尖上的艺术,单孟渤说:“刻瓷与蛋雕所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很复杂,要求水平很高。”“刀尖上的技艺”难度大,对于这两项技艺的传承,单孟渤认为,学习刻瓷与蛋雕都需要很硬的功夫,而且恒心和耐心必不可少,“刻瓷与蛋雕的操作过程非常枯燥,经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动地方。”他在收徒弟的时候还要求徒弟们对这门技艺是真心爱好,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想靠它挣大钱。

蛋雕的制作工艺.jpg

刻瓷、蛋雕

No.8锔壶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这话最初就是从锔补行当传出的,锔匠活计这门民间手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锔壶手艺,又叫“捧瓷”,是锔匠活计中最难的一种。在济南,专锔破损紫砂壶的于继周在圈内颇有名气,一把破损的壶经他手锔过后锔钉规整、精致美观、严丝合缝。青铜绕指柔,一把碎壶在他的指尖演绎重生,修修补补中承载的是一丝惜物惜福的知足,中国人的那份细水长流的恬静与无与伦比的智慧也就镌刻于这一枚枚金铜色的锔钉之上了。

锔匠讲解锔壶.jpg

锔壶

No.9扎龙头

扎龙头是门儿手艺活儿,要经历劈竹篾、扎粗胚等一系列工序,一根根坚韧的竹篾经过火烤后在张维功的手中成为绕指柔。龙是汉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汉族民俗活动。近年来,随着舞龙灯这一传统活动的逐年淡化,张维功担心“扎龙头”手艺也将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而无人传承。

张老师为队员们展示扎龙头.jpg

扎龙头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70820/18962.html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潘月涵供稿

责任编辑:高招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