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荷花美景在龙匣,金融调研入村庄

时间:2019-08-03 15:51:18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文/凌敬海 • 图/欧阳正弘

点击:29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90803/69933.html

凌敬海正在采访商店店主

7月21号天气晴,整个团队一行人来到株洲市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准备开始实地调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的活动,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想象中的三下乡是:在农村待上一个星期半个月,深入每个农村家庭和他们畅所欲言,一次交谈至少能持续2个小时;住在老旧的农村招待所,蟑螂老鼠随处可见,吃着当地农民自己种的瓜果蔬菜,顿顿粗茶淡饭,奔着体验生活去的。而现实中的三下乡是:在村里待了两天,一次交谈大约15到30分钟,我们问一句,村民答一句,有时还挺尴尬的;住在干净整洁的乡村酒店,有空调、热水和几只跳蚤,吃着一桌的家常便饭。也还挺好的,估计要我真住在想象中三下乡的地方,可能住一天就待不下去了吧。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最近正在开发旅游业,种了几大连片的荷花供游客观赏,后来我们还发现了安坑隧道,以及隧道中延伸出来的铁路,在背后红蓝渐变天空的映衬下,有《你的名字》的漫画的感觉,让人陶醉,不舍离开。当然,这次调研还是有很多感悟的。

龙匣村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基本上家家户户至少有一栋房子,同时,每栋房子有规律的排列成几排,很少有房子独立在别处,而且,基本上都是砖瓦房,基本没见过茅草屋或者木头砌成的房子,房子外的地很干净,基本上没什么有害垃圾,几十米就有垃圾桶,并开始了垃圾分类。户均收入基本上每年七、八万,除了保证温饱,还能大概满足家庭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凌2.jpg

这里的村民很注重“家”观念。根据我们走访的结果,每一户人家都至少有一栋房子,基本上都是十年之前就建成了,有的甚至在十年之内翻新过。而且,村民为了有一个“家”,即使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宁愿借钱建房子,也要尽快拥有一个家;即使只有一个人独自守着两三层高的小别墅,也不愿跟着外出打工的子女出去;即使要还一辈子的贷款,也要尽快拥有一个家。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有一户人家正在重新修建房子,女儿回来帮忙一起盖房子,我们问户主,为什么现在还在盖房子,她说:“跟儿子女儿在外地奔波了一生,人老了,奔不动了,就想回到老家,安享晚年。”这么说也是,在外面,可能生活条件是好了点,可是举目无亲,生活节奏越来越,大家互相不认识,甚至连邻居也不熟,不要说有事情找人帮个忙,就算是偶尔搭把手,也不好意思开口,还不如回到老家,整个村子人都很熟,偶尔串串门,唠唠嗑,生活悠闲有滋味,一整天就这么过去了。这对于老人来说,“家”很重要。

这里的村民普遍金融素养不高。在我们走访的村民家庭中,基本上不了解股票和基金,即使听过股票,知道股票能赚很多,但也会有因为股票把家当赔进去,甚至顶不住压力,跳楼自杀的故事。知道存入银行一年大概能赚到百分之二左右的钱,但不会通过利率算一年后,自己到底能得到多少回报。

这里的村民能够感受到宏观经济的变动。问卷中有一个问题“今天的十万和三年后的十万,哪个十万相对来说更值钱”,我们这么问,村民往往一头雾水,而如果把三年后改成三年前,村民便会毫不犹豫的说:“三年前的钱更值钱,以前买个土鸡蛋也就几毛钱,现在,2块都买不到好鸡蛋。”这说明,村民对通货膨胀有感觉,但不知道为什么,也不会根据历史推算未来经济走势变动会如何。

村民缺乏自我权益保护意识。通过走访得知,村民自己的田地部分由自己耕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点,仍根深蒂固。然而并不是每个村民都有很多田地供他们自己耕种,对于分田地的不公平——在世的人没地分,去世的人确算人头分地,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且,村民愿意单纯相信别人的口中承诺,懒得签订协议等纸质证明。大部分村民自己开发或者利用起荒地或是别人不使用的地,没得到纸质证明,仅凭一句口头承诺就辛苦的当作自己家田地,开始精心耕耘,当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来临时,导致收成不好,却得不到应有的赔偿。

村民对村干部、政府派下来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褒贬不一。在我们走访的若干户里,有的村民夸村干部好,有什么事,什么问题,打个电话就来解决,驻扎在村里的专职人员也很尽责,帮助他们提高了很多收成。而另一部分人却对村干部很失望,分配不公平,补贴没下来,穷的人越来越穷,富的人越来越富有。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90803/69933.html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欧阳正弘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