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不畏世俗情,自有花期在

时间:2021-01-29 09:11:49 来源:潍坊学院 作者:文/祁瑞欣 • 图/网络

点击:47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10129/89464.html

不畏世俗情,自有花期在

郁达夫的《迟桂花》一文写于1932年,当时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且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许多革命作者处境险恶,在此背景下,郁达夫先生写下了《迟桂花》一文,文中描述的许多情,值得我们去思考。

文章开篇说明故事发生的原因是翁则生写信邀请多年未见的好友老郁去参加自己的婚礼,此处是第一情,则生和老郁的同窗友情。多年未见,则生仍能和老郁倾诉自己的故事,并且在老郁到达后,则生母亲和妹妹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则生真的将老郁作为自己的知心好友来对待的。在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则生刚开始并不知道老郁已经是一位较有名气的作者了,所以在我看来,他们之间的友情并不像我们现在的一些利益关系,现在来看,仿佛是存在利益关系的朋友更能走的远一些。则生与老郁的这种情是符合我们的道德理念的,伯牙子期式的友情。

第二情便是则生与妻子和母亲之间的情。这段婚姻是则生并没有想过的,他害怕自己旧病复发会耽误了人家姑娘,但是则生的母亲知道此事后确实十分欢喜的,想着为翁家开枝散叶,则生为了不让母亲失望伤心,便答应了这门亲事。从此处的描写来看,则生对自己的这位新婚妻子的情其实并没有那么浓,两人也未曾见过几面。此处便可以感受出了一些当时社会的旧习俗来,婚姻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尚未见过几面的两个人就如此绑在一起一辈子了。则生对母亲的孝值得我们去赞扬,但是他与妻子的情,却是不符合辛亥革命后大家所推崇的自由恋爱的道德理念,如此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农村仍然存在这种封建的习俗。

第三个情便是老郁与翁莲之间的情。在我看来,老郁有些像浪荡子的形象,喝着桂花茶,在翁莲和则生母亲面前却也和则生说些荤话,如此看来,老郁的行为也是不符合我们的一些伦理理念的。老郁对翁莲确实产生了情愫,也大胆的对翁莲说出:“我在这儿想你!”但是翁莲的淳朴让他消除了自己的杂念,与她许下誓言作为兄妹,可我们再看,又有哪个兄妹会像他们一样做出些情侣间的动作呢。但不得不说的,翁莲的淳朴自然确实洗涤了老郁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就像他所说:“幸亏是你的那颗纯洁的心,那颗同高山上的深雪似的心,却救我出了这一个险。”我想在这里,老郁要表达的并不只是说翁莲让他放下了对她的情愫,同时也让当时内心烦躁的老郁获得了心灵上的一些安慰。因为老郁正是从煤烟灰土很深的上海去了杭州,这里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社会上的乌烟瘴气,在这个小山村,却有被净化的迹象了。

由此看来,郁达夫先生用《迟桂花》一文中的情表现了对当时社会乌烟瘴气的现状的批判,希望可以有这么一方清静天地。最后老郁所说的“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也表达了作者最真挚的愿望。

惟愿你我都做迟桂花,虽迟但比早桂更加香甜。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不畏世俗情,自有花期在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10129/89464.html

潍坊学院祁瑞欣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