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时光里的竹编,古城里的绝学——采访非遗传承人

时间:2018-07-23 16:49:15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文/沈林盼 • 图/孙杨颖

点击:71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80723/36751.html

青协志愿服务团与三位大师的合影

中国大学生网讯(通讯员 沈林盼)2018年7月21日,青协志愿服务团有幸接到徐华铛大师的邀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绍兴新昌。据了解,这是因为刘大师近期完成了一件大型工艺竹编精品应县木塔,应运而生的朋友间的小聚,成员们也很幸运地见到了多位竹编巨匠。

5.jpg

刘国才大师一家近期完成的

大型工艺竹编精品

应县木塔

俞樟根,绍兴嵊州人,现任嵊县工艺竹编厂研究所所长、省人大代表、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在采访俞樟根大师有关创新动物竹编时,他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创新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整个团队的努力。”八十年代竹编制品主要依靠对外出口,为了响应国家经济建设搞复兴,凭着一股热情,整个团队开始致力于将竹编从日用品转向工艺品发展,俞樟根大师也因此被称为动物竹编第一人。之后大师不断尝试突破竹编样式新领域,填补当时竹编编织内容单一的技艺空白。不断步入“人物竹编”、“建筑竹编”新阶段。

3.jpg

俞樟根大师在与志愿者访谈

徐华铛,绍兴嵊州人,系四届、五届嵊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绍兴嵊州两级政协委员、中国竹工艺大师。

大师手捧着茶,将竹编兴盛娓娓道来:竹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为繁盛,嵊州甚至形成一股家家户户做竹编的热潮。大师还告诉志愿者们,所谓非遗,就是渐渐被遗忘的东西,因此志愿者们要不断创新,并把竹编传承下去。竹编,现在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意味着它确实是不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出名。老手艺人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创造出更好的竹编作品,让大家了解竹编,使广大人民看到这些作品能感受到竹编的魅力。

2.jpg

徐华铛大师在与志愿者访谈

刘国才,绍兴新昌人,一位竹编老手艺人,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大的竹编的初创者与保持者,代表作品有《天坛》、《滕王阁》等。

大师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翻开电脑里保存着的一张张照片,回忆着他五十多年的竹编时光。最让志愿者们惊叹的是刘大师对于电脑、各种功能的打印机和单反相机等电子产品的运用以及Photoshop等各种图片处理软件的应用,如此娴熟的操作手法令志愿者们肃然起敬。刘大师告诉志愿者们,他也是从零开始,从学习打字开始的,直到现在的熟练运用。刘大师著有一书——《竹编探源》,书中的所有竹编技艺图片全是由他一人用软件制作完成,并且写上了详细的竹编编织步骤,毫无保留的将自己一生所学教授他人,只是希望竹编技艺能让更多人知晓与学习。

4.jpg

刘国才大师在与志愿者访谈

经过一天的采访,志愿者们深切地感受到大师们对竹编的热爱与自豪。虽然平易近人的三位竹编传承人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却有着一样的初心。一生只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可谓是匠人。也正是有了这些匠人的守候,竹编技艺才会不断创新与发展,才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180723/36751.html

绍兴文理学院沈林盼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