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观《子夜》有感

时间:2021-04-06 18:51:11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作者:郭涛

点击:39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210406/90539.html

不久前,刚看完由茅盾先生作品《子夜》所改编的电影版,心中也有一些感想。因为我所看的是电影版,所以可能会跟书籍的内容有一些出入。我所看到的是在一个近代社会的上海所发生的一起经济案件。这起经济案件里面夹杂着民族资本主义家对于实业救国的这样一种决心与抱负和西方思想对于当时的年轻人的影响以及无产阶级开始发出自己的呐喊,这样的一种宏大的社会场景。

在看完电影后,里面有一个现象让我感到十分有趣。吴荪甫作为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家,他的想法是想要保护属于中国的企业,不完全的被西化。从这个方面来讲,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有着自己的一份民族自尊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曲线救国。但是同样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又有着明确的等级分化观念,他在自己的工厂里面克扣工人的工资,在面对工人所提出的要求时,他予以拒绝。并且他与其他的相关企业老板有所联合,似乎是有着一种资本主义垄断化的倾向。当然,学习西方对于当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阶段的中国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与此同时,在电影的末尾部分吴荪甫一群人在江上坐着游轮,庆祝着自己的计划成功实施,他们的轮船撞到了小船,导致了有人落水身亡,而他们的反应却是“这轮船坚固的很,没有问题。”他们所关心的只有自己,而对于在水里面呼喊着救命的人,却视而不见。这又体现出了一些封建社会里的上层阶级草菅人命的态度。因此,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它是很复杂的。他是一个爱国志士,同时它又是一个剥削工人的老板,他似乎在学习西方,可又带有着一点封建残留。电影或者说茅盾先生的这篇文章,将吴荪甫这样一种人物形象,以一种立体的方式呈现到我们面前。他不再像是那种二维的平面人物,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三维立体人物。这个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于当时的那个社会当中?我想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听过这样的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文章是属于艺术的,没有任何生活积累的作家,他写不出好的文章。最近也在林清玄先生的一本书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最好的文章他表达的是作者自然流露的感情,他不会去故意的堆砌词藻,去让你觉得这是一篇好文章,他更多的是让你觉得你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读的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而茅盾先生对于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的这样一种矛盾性的描写,也就恰好的让我们读到了吴荪甫这样一个人的由盛转衰的人生经历,读到了他人生中的起伏变化。

茅盾先生这样一种将人性进行剖析的描写方法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正是这样一种对于人性两面的描写,让我们真正的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让我们相信他是存在的。而这或许也就是文学它的魅力所在之处吧。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210406/90539.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