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走近,不辞劳苦的路桥人

时间:2017-09-06 20:09:17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文/付家琪 • 图/许一达

点击:483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70906/20248.html

实践队员在和工人师傅交流施工工艺

实践是人们最好的老师,正如毛主席所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真理的标准只有社会实践。” 2017年暑假,北航交通学院“沥道京齐”实践队在北京、山东两地深入科研单位、施工现场,对道路施工及再生材料的使用进行了深入调研。我作为主队成员主要负责采访、材料整理、协调安排的工作。从济南的济齐黄河大桥到莱州G206国道的施工现场,一路走来,除了知识上的长进,更多的是对施工人员,对这个国家拔地而起的高楼背后、四通八达的公路背后辛勤付出的工人的理解和感动。

【初入工地,焦土似火】

路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分,同样地,全国400余万公里通车公路每年需要不停进行养护。我们走进的山东高速路桥养护公司G206莱州段项目部,正是使用再生技术进行路面养护的施工单位之一。由于安全原因,不能实际参与到施工中的我们,主要实践的方式是与施工流程的各个环节中的负责人进行访谈、记录并体验实际生产。七月的莱州,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过火;当运输车辆经过,扬起的尘土都散发着炙烤的味道,别提大型机械来回运转的工地上了。记得在工地上,负责调度的师傅胳膊被晒得黝黑,那是常年日晒的结果;当压路机工作时,沥青路面的温度高达150度,纵使操作室内有空调,怕也是聊胜于无;记得在拌合站,站长带着他年幼的孩子,带着我们在尘土飞扬的料场上参观搅拌机,若是把手放到临时住所的彩钢板墙壁上,灼热感便会在手心绽开......不辞辛苦——我想这个词最能概括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品格,概括我们中国建设者的脊梁。

烈日下和工人师傅交流施工工艺

黝黑的工人师傅们正在加紧施工

在收费站的交流

【走进路桥,走进生活】

在实践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两段难忘难忘的经历。第一次,是走进原计划中体验住宿的临时施工处:值夜班的工人在门口“乘凉”,粗糙的双脚浸在接有半盆水的盆里;走进这座三层建筑,上下铺的床位密密麻麻地摆满了所有的空间甚至入口处,每一个人的“领地”大概就是一个铺位,小电扇嗡嗡作响,厕所的水漫溢到了很多房间的门口。一股心酸顿时涌上所有人心头,谋生不易,我们大学生哪有理由不珍惜所有好好学习呢?第二次,是跟项目部的平老师长谈,因为他未比我们年长多少,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平哥。平哥讲到了很多土建人的不容易:施工单位毕竟是流动的,工作人员常年远离家乡、妻儿,保障工程安全的压力很大但也无从排遣,生活亦是单调、平淡…平哥说见到我们真的很高兴,这是“难得的新奇”,是高兴的事情。我们仿佛从平老师身上看到了我们以后的影子,但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路桥人,真的做好面对工作的准备了吗?

在项目部学习工程要求

DSC_6775.jpg

临别时的交流

在实践结束后,我们实践队提出“全国沥青道路再生交易信息平台”项目,以期为道路再生解决问题建言献策。于我个人,在工地的见闻不仅仅局限在路桥道路养护作业的专业知识上,从设计院到科学研究院,从项目部到施工处,从拌合站到作业工地,更多地是对路桥行业从业者的内心的理解,对象牙塔之外的真实世界的理解。莱州之行可谓是一次接地气的实践,我们不仅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了起来,更感受到了劳动者最勤劳、最朴实的一面。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70906/20248.html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轩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