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一首叙事诗——读《呼兰河传》有感

时间:2022-08-24 14:08:12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丁肇璇

点击:263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824/123083.html

萧红旧时珍贵影像照片

茅盾在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时写道:“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情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文字无疑是美丽而生动的,而这些美丽中,却往往又粘粘着化不开的哀伤。阅读这本书,最明显的两种感受就是愤怒和悲伤。

我看到她笔下的看客群体,也看到那些无意识的凶手,他们不仅麻木地看待别人的人生,也麻木地看待自己的生命。萧红是受过鲁迅的指导的,因而在对国民性的描述上,她与鲁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落笔于那些沉睡的国民的灵魂,落笔于那些恶劣的国民性,而那些批判与愤怒的背后,是作者想要改变却又往往无力的无奈与悲伤。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这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给人的感受。就像冯歪嘴子这样的形象,是死亡早就了他的生命张力,生的局限被看到,才能更抓住生命本身,呼兰河城中的生命有时候那么麻木荒凉,有时候却又那么顽强坚韧,作者用那样优美的意境与笔触,却描着那样充满了酸涩与苦难的故事。

我总是看到萧红写“荒凉”,她在第四章中多次写道“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前者是人生中的荒凉,后者是静悄悄的荒凉。前者虽生命的喧闹,却没有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就像那些晾晒粉条的人,会害怕过河被淹死,害怕被晾晒的竿子砸到,但却仍旧住在摇摇欲坠的房子里。因为贫困使人漠视了自己的生命,竿子可以避开,过河可以扔铜板,但是房子却不能不住,这是生活的无奈,也是生命的无奈。

而后者,虽然是小姑娘与祖父对生命的热爱,却多是自然,多读两遍,甚至有一种悲伤与哀婉的情绪蕴藏其中。我一直觉得祖父与“我”在那种集体无意识中的清醒着,但是却同样的无能为力,无法与这样的集体无意识进行对抗。

忙忙碌碌,却又寂寞而逐渐走向沉寂,这就是呼兰河城给我的感觉,萧红在尾声里一遍一遍写着祖父的年龄,“从前那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我震撼于那一刻对生死的感受。

说白了,不过是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生死的重复,那些或卑微,或顽强,或麻木的生命,都用自己的方式,纯粹地活着。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萧红旧时珍贵影像照片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20824/123083.html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丁肇璇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