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校园频道

“反矫情文学”:反省虚浮却莫嘲讽真情

时间:2020-01-02 15:24:37 来源:原创作品 作者:高若菲

点击:2011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200102/77721.html

近日,豆瓣“矫情文学品鉴小组”走红,在这个小组里,网友们从各方收集令他们浑身难受的矫情文学,并将其分门别类,供大家吐槽。在短短半年内,其便累积了6万多名成员,近万条帖子,一场“反矫情文学”运动就此开始,这股风潮还一举扩散至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设有言而非志,谓之矫情”,在当下语境中,“矫情”往往用以形容某些夸张、矫饰、看似作怪炫奇实则空洞无物的表达方式。在品鉴小组成员和各路网友的盘点中,有经典作品句段被误用、滥用导致的“矫情”,如“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等,也有因时过境迁产生“矫情”之感的语句,许多套用、模仿和渲染更增加“矫情”的意味。

回顾“反矫情运动”本身,网友们“反矫情”的理由不少,最主要的还是聚焦于批判词语堆砌的滥用与不贴切,人们只是在消费话语的符号和标签,而流失表情达意的真实感,如雪莉去世之后的“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在浏览“反矫情”的矫情文字品鉴小组成员发帖之后,笔者却发现品鉴小组将“矫情”分类为app 端矫情,网页版矫情,书里的矫情和朋友圈矫情四种,而且已经由最开始的“矫情文字”的文学性批判上升到一些文字背后的行为批判,如某些帖子中嘲讽建群“网络正义法庭”的过家家行为,将批评场域伸向相对私人化的“朋友圈”。“反矫情”在反对虚假、空洞的同时,也有过火之嫌。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一些人在私领域内本意是借文字抒发情感并无不可,可以说,尽管“反矫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真”的呼唤,但另一方面,“反矫情文学”也要开列清单,产生金句,甚至以挂他人的私领域表达为乐,在实质上,它可能以反自恋的姿态成为封闭圈子的另一种“自恋”。一些‘反矫情’爱好者认为的“自己以为多情,却不知道在别人那里就成了劣质的文化口红,这也是缺乏判断力”观点,可能会不顾个人经验的偏隘而将某些“真情”的表达指作“矫饰”一概摒弃。毕竟个人的文学爱好、文字表达也受其个人经验(如阅历、年龄、教育程度等)的影响,而在这个理性主义盛行的年代,过度在私人场域(如朋友圈和QQ空间)“反矫情”会导致人们过度审慎地表达个人情感,情感尤其过度激越的情感会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可笑乃至危险的因素。但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来说,其情感经验与情感表达承载着延续性而非常珍贵,它不应因惧怕“矫情”而导致无法抒发。

在“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断章取义的“金句”被滥用、误用,的确可能会阻碍经典作品的传承,人们浅薄地从个人角度扭曲原句的意思,或者陷入个人狭隘的情感囹圄,不利于审美素养的提升。但反省“矫情”的最终目的恰恰在于对真情的呼唤和表诉,鼓励真诚也反对虚浮,当“反矫情文学”站在居高临下的地位审视他人的理解与个体化表达方式时,就脱离了其初衷。我们终究不应该以“矫情”一词所包含的虚伪造作的含义去否定“真情”的存在,只有持不同情感态度的双方包容、倾听与相互理解,减少“反矫情”的泛化和某种精英立场,才能让文学真正健康发展。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campus/viewpoint/20200102/77721.html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高若菲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