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情落湘西入边城

时间:2024-04-15 20:40:57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作者:蔡婉佳

点击:21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40415/147918.html

情落湘西入边城

沈从文潜心于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他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他的眼光从自己小小的世界出发,擅长用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剖析人生进而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歌颂古朴美好的本性。无数人在沈从文用笔墨创造的湘西世界中感受到未经雕饰的自然之美、风情之美、人性之美,而一座《边城》凝聚着他最为浓郁的湘西乡情。

在未曾去到湘西以前,偶然看到沈从文笔下所描绘的湘西边城之美,自然淳朴,无拘无束,充满着自由和纯真的气息。可是人也难免会有疑问,“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沈从文笔下湘西和现实世界的湘西,是否存在很大的差异呢?在没有切身感受之前我的心中是存疑的。很巧合也很幸运的是,在今年七月的夏天,正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我随着院三下乡的队伍一同去到了湘西凤凰下的菖蒲塘村进行社会实践,在那里有了一段为期九天的短暂生活,也算是切身走进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了。在那里,青山绿水环绕,鸟语花香相拥,面对如此灵秀的自然风景,人很容易感受到一种灵气与灵性,人身处其间,确是很难生产出恶的情绪。但在生机勃然的表层之下,还有一种来自自然的宏大与磅礴之感。自然力之强大与人之渺小如沧海一粟的宿命感、无奈感也油然而生。诚然,这一趟湘西之旅为我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阅读《边城》是有着无形的助力的。在此其间,我也找到了心中疑惑的回答。其实现如今现实的湘西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仍是相似,特别是关于山水风景的描写,流淌的小溪,随水流而漫步,看鸭群划水,见鱼儿嬉戏……惬意如此轻易地被获得了,确是摆脱了信息时代的喧嚣,通讯设备的重要性不抵从前,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书中描写的事物都具象了起来,周边的一切都是如此奇妙自然,因为湘西就在身边。

读《边城》时,作为读者总会不由自主地去探索、感受这部作品所寄托着的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作为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少年天保、傩送兄弟之间的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描绘,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如古色画卷般慢慢展现在读者眼前。

情便是在此处落地生根了,直入人心的便是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和一种自然培育下的人性的善,纯粹地很美丽,周遭的山川湖海仿佛皆为此而生。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便是写到最后翠翠的祖父去世后,老马兵留下照顾孤苦无依的翠翠一事。“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而老马兵是何人呢?老马兵年轻时,曾是马夫,曾心悦翠翠的母亲可终是无果,我猜想此处是否也传达了一种喜欢并不一定占有的处理方式,却也多少感受到几分遗憾、惋惜。翠翠祖父去世后,老马兵念及往事,有的只是感慨:“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照顾故人之子是极为温情的一段,特别是一句句的“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一个祖父”,我想对于翠翠来说这是莫大的精神支柱。甚至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安慰,以至于我假设想到就算二老再也不会回来,翠翠依旧有人可依,有处可去。毕竟后文写到杨老兵做事又勤快又干净,三言两语便勾画出一个可靠的人物形象。人性的美好也在这段描述中熠熠生辉。行文间充满了自然淳朴与生意勃然的描写也随处可见。“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此外,《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这里的人热心生活,也热心交流,不掺和心眼和算计,有的只是一腔热血与仗义,淳朴与善良。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税收征稽)”,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我们有聪明、正直、勇敢、耐劳的年轻人,就够了。像你们父子兄弟,为本地增光彩已经很多很多”。这是一伯伯与二老的对话中对于“风水好应出大名头的人”自己的真切想法和感受,绝非只是表面的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赞许。而他所说的少年人无论是在彼时还是此时都是值得夸奖和赞美的,这种人情、人性美便是永恒的,经得起时空的推磨考验。“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河街上,就连妓女也为世风所感,“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楼上的歌声是她的生计,却也可以因为一个口哨戛然而止。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无不透露着沈从文在凤凰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这里如一片净土,并未有鲜明的阶级对立与矛盾。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也降落在此,真情萌动发芽却没有开花结果,青涩而真诚却酿成了一场情的空落。在兄弟二人都爱上了如小兽般灵动的翠翠这种情况下,游水高手天保因心中情乱出走而意外溺死,傩送也为情所困、人事所逼而出走,不知归期。层次错落的巧合,脆弱未知的期待,这是一场爱情的悲剧,犹如他们三人命中解不开的劫。在《边城》中,最打动我的并不是翠翠和傩送爱情,但不可置否他们之间这种纯真质朴的感情是美好的、令人憧憬的。沈从文先生也十分真切细腻地表现了这种情感。比如在翠翠春心萌动时写到“但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这都十分传神地描绘出少女的心事,青涩而又复杂的情感。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将翠翠与“新娘”二字联系在一起,有年少无知时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窦初开后追看花轿的好奇。她会欢喜会红脸,会爱听取茶峒歌声的缠绵,也会为一片云一颗星而孤独凝眸。小说中少女的懵懂无知和少年的仁义谦和表达出了东方传统的情感含蓄之美。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埋藏心底的情感流动、绵长的含蓄导致了他们二人之间的无尽遗憾,真挚的感情在一片净土上萌生发芽却没有开花结果。翠翠和傩送的爱恋纯真无邪,皎洁如星月闪闪,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少年少女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沈从文先生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但一对有情人故事的结尾最终剩下的只是星光暗淡,月色朦胧,这便是一种情的空落。最终通过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读来充满惋惜无奈,如同一种世代轮回的宿命,挣不脱,逃不过。

最稳固的、难以割舍的亲情最终还是被夺去了,湘西世界中残酷的事物——死亡。这片净土并非只有柔情,而正因残酷的存在,越发真的同时也越发悲。对于祖父,翠翠生于世上唯一的亲人,翠翠是绝对依赖的。爷孙俩的感情温馨活泼,十分动人。对于翠翠的婚事,由最初的“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到后来的为此忧心焦虑,前后奔波。祖父明白现实,他给了翠翠自主选择的权利,却也有心里的标准。祖父的标准是得能够照顾翠翠,很显然,他很清楚地知道生老病死,世态规律如此,而“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长辈亲人,祖父总是要为翠翠寻一好去处的,这属于他不得不做、不可不做的生前事。翠翠对于祖父,总是希望陪伴着,“爷爷不去我也不去”“爷爷,我一定不走”,翠翠对于祖父的感情是极深厚的。也正是这种相依为命的亲情,让祖父之死显得更为悲凉、哀伤。老人、女孩和黄狗。在我看来对于翠翠而言黄狗不是宠物,是家庭成员具有人的意义。为人熟知的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与此同时又是脆弱的,只要一方缺失,这种平衡和稳固就将不复存在。而就她们三者而言,翠翠见证了祖父的死亡,一方的离开,平静祥和的生活被打破,而人的生命相比动物的一生来说是漫长的,尽管沈从文先生没有交代黄狗的结局,但很明了的是,结局也有且只有一种,便是死亡。最终翠翠也将见证黄狗的死亡,翠翠与祖父、黄狗组成的这个小家,最终只有翠翠带着从前的回忆继续生活,由相依为命走向孤苦无依是她必然的结局。

《边城》整个故事的编排很巧妙,一群人都是好人,甚至每个人身上都有人性中的闪光点,但最后却造成了悲剧的结局。与我近来读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不同,由于恶人恶念的存在招致悲剧的产生,美好被破碎,一切都顺理成章,却又为其不幸的产生而伤感,为正义的到来而宽慰。在此之下,《边城》显得越发遗憾,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两派对立,悲剧就如此平静自然地发生了,这也正是自然美却也令人感到畏惧的地方。但是好在自然之处有情有爱。在边城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构成了湘西世界中人性之美。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最终还是土崩瓦解了,消散在硝烟四起的大地上,消散在对未来不可知的惶惶人心中,但有情有爱,譬如《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何处不边城呢?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情落湘西入边城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40415/147918.html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蔡婉佳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上一篇:嫉妒之花:燃烧中生死——读《奥赛罗》有感

下一篇:当前最后一篇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