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探寻农耕文化,传承传统农具

时间:2021-07-27 21:12:33 来源: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从传承农具到科技支农”实践团队 作者:王文宇 冯钰超

点击:1099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10727/97694.html

很久以前在整理青志材料的时候,翻到往届学长们下乡的照片——翠绿的山林、黄灿灿的稻田、农村小孩纯真的眼神、欢快伴行的伙伴……我当时就特别憧憬,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到下乡活动中。

虽然我出生在农村,但我并不怎么了解农村。农村环抱着我,我却从未主动拥抱过它。每年暑假,穿过那山路十八弯回到奶奶家,日常除了玩手机就只有玩手机。农村那万千“宝藏”就在我眼前等着我探寻,我却视而不见。

今年,我随着“从传承农具到科技支农”实践团下到平江县双江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团队旨在结合机械学院专业特色,采取科技拾遗的方式,将传统农具永远保存下来。短短三天,感触颇多。

农具应该是农民家中最常见的物件了。虽然农具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实际上他们自己并不怎么看重。与此同时,农具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眼前,大部分年轻人连很多农具的名字都叫不上,包括我也是。如果不是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让我真正走近乡村,我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有红薯剥肥机、简易播种机、木钻等各种各样的农具。有些东西光靠上网查资料是无法了解透彻感悟深刻的,唯有实践方能出真知。

我们团队走访的第一家农户家里只有老奶奶她一个人,她一边抱怨着我们打扰了她的休闲午后看电视时光,却又一边主动带着我们上她家堆杂物的阁楼,翻出多年没用的农具供我们开展工作。

我们在测量农具数据时顺便向奶奶请教了各件农具的操作方法,奶奶在给我们讲解的同时,还不忘为她的老伴“凡尔赛”了一下。 奶奶指了好几样东西,说这个农具是他自己做的,那个部件是他亲手修的。我们几人顺势地惊叹。明明奶奶语气里尽是骄傲和夸赞,倒头却反过来说“这有啥啊”。

在后来的交谈里,我们得知,原来奶奶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这更让我明白,这些农具不仅仅是一件农具,它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

传统农具不应只是一件用来积灰的老物件,它承载着农民当年耕作的美好回忆,更传承着那份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能为了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是啊,传统农具是古老农业耕作智慧的结晶,是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缩影,无论现代农耕机械有多么先进,传统农具都依然散发着独属于它的光芒。

下乡期间,村民们对我们总是很热情,而那些小朋友们更是主动加了我们的微信和QQ。离开双江村后的这几天,有两位小孩子每天都给我打电话,倾诉着他们对我们的想念,分享着他们生活的一点一滴。甚至,他们还为我们的离开流泪了好几次。返回途中,没有氤氲水汽带来的闷热,没有令人浮躁的喧嚣。迎面吹来的,是来自落日的晚风;徐徐升起的,是来自晚霞的袅袅炊烟。这次三下乡活动给我们上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课,这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悟和学习,我们会受用终生。我在想,明明我没有付出特别多,何以得到了这份真挚真诚的爱呢?

下乡的时候觉得有点苦儿,但敲下一字一句心得的此时此刻,我觉得那是种会回甘的意味深长的甜儿。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10727/97694.html

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欧阳伟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