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初心映党心,岁迁证变迁

时间:2019-07-11 21:03:29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海岛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 作者:文/喻栌以 • 图/洪志康

点击:444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news/20190711/60544.html

实践队员采访老党员合照

为贯彻党中央对青年“抓住当下,传承根脉,面向未来”的要求,7月7日下午,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海岛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员来到鹿西岛海景街采访两位老党员,听他们讲述建国七十年来鹿西岛的变迁,感悟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坚定信念。

“鹿西岛要发展,那么必定要走改革这条路,我们要跟紧别人的脚步,让大家都富起来。”石宝福老人在采访过程中反复提到这句话,作为一名32年党龄的老党员,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是他多年工作中坚持奉行的宗旨,也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的赤诚初心。1987年改革开放之风吹进海岛,石宝福等28人为了改变鹿西岛落后的捕鱼业,心系鹿西,敢为人先,组织成立了鹿西岛第一代渔人联合组织,他们集资购入了鹿西岛的第一条大船。随着大船的出海,捕到的经济鱼类越来越多,打破了一直以来鹿西岛渔民只能近海捕小鱼的僵局。岛上渔民看到他们远航捕鱼的收益颇丰,纷纷申请加入渔人联合组织,最多的时候岛上有110支船队。远海捕鱼,这一破冰举动不仅增加了渔民个人的收入,更促进了鹿西岛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石宝福老人今年已70岁高龄,自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先后担任村委会成员、县政协常委等职务,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和市级劳模。

石宝福的党员岁月恰好也是鹿西岛发生重大变迁的关键阶段,“从前鹿西岛的岛民基本上以捕鱼业为主,但是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岛上渔民越来越少,捕鱼业逐渐衰弱,现在。”石宝福娓娓道来,“后来政府看到这个情况,提出了建设‘海上花园’的方案,开发鹿西岛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发展后还吸引了不少外面的商人来鹿西岛开民宿,从前鹿西岛一个村子一年收入只有几万块,现在整个海岛一年的收入都过亿了。”

今年是党的98周岁生日,采访尾声,实践队队员和石宝福老人共同重温入党誓词,尽管石宝福年近古稀,但念起誓词时声音仍深沉有力,在场的队员们都被老人的激情所感染,浑身热血沸腾。

怀揣宣誓之时的澎湃激情,队员们又踏上了看望老党员陈昌荣老人的路途,陈昌荣今年已是72岁高龄,虽两鬓斑白,但看起来仍精神矍铄,热情地迎接队员,在队员道明来意之后,老人便滔滔不绝的讲述他的党员岁月。

陈昌荣1979年入党,82年成为一名县人大代表,两年后由于无人愿意担任鹿西村村支书一职,鹿西乡政府工作人员紧急找到了他,劝说他接手鹿西村村支书职位。“乡里找到我,让我当村支书,我爸、家里亲戚劝我不要当,我爸说我们是捕鱼的,就当个渔民,不去搞这些,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去当这个村支书,用自己的双手带领村民把鹿西建设好。”

作为鹿西村第一任支书,陈昌荣尽己之能开垦鹿西岛,“从前的鹿西一贫如洗,道路都是石头子铺成的,坑坑洼洼的,岛上连像样的厕所都没有,村民原来住在山上的石头房里,门口这一块原来都是海滩,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两条街和房子都是我们自己统一规划的,那个码头是鹿西的第一个码头,为了早点拿到政府分拨的建房资金,我一年里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洞头县人民政府办理相关手续,那个时候一天只有一班轮渡,去了当天就回不来了,建设过程中遇到台风把建到一半的码头卷走了,村民不乐意了,怎么办,只能继续建。”恶劣的环境、群众的怨言、资金的短缺都未能终止陈昌荣把鹿西建设的更好的理想,他毫无怨言,依然守在建设鹿西的第一线。陈昌荣用自己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换来如今美丽的鹿西岛。

陈昌荣入党以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了逾20名党员,他们在自己的岗位勤勤勉勉,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受到鹿西岛岛民的广泛拥护。正是他的榜样作用,才使得那些宝贵的党员精神代代相传。“鹿西与大城市相比肯定是不能相比的,但是今天的鹿西与当年的鹿西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昌荣骄傲地说道。

贫穷落后的海岛变成如今蓬勃发展的花园鹿西,巨大的历史变迁的背后,是石宝福等老一代党员的砥砺奋斗和亘古初心。几十年的岁月流沙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丝毫无法冲淡他们建设鹿西岛的滚滚热情。老骥伏枥,初心依旧;不负韶华,未来可期。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news/20190711/60544.html

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海岛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供稿

责任编辑:党延红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