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寻红色文化之根,忆峥嵘来时之路

时间:2021-08-01 23:03:56 来源:重庆大学学生会暑期三下乡 作者:文/马欣瑶 • 图/王宇彬 王雅婷

点击:24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210801/98892.html

图为团队成员与讲解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

中国青年网延安8月1日电(通讯员 马欣瑶)2021年7月29日至7月30日,重庆大学学生会暑期三下乡“百年峥嵘忆延安,青春强国迎新篇”社会实践团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探索延安文化,实践团的同学们走进了中共中央原驻地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与鲁迅艺术学院等红色景点,了解革命事迹,学习革命文化,感受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和局部执政的情况下积淀的文化底蕴。受突发疫情的影响,实践团于7月30日下午提前结束了线下实践行程。在实地参观学习中,实践团的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延安文艺在风云激荡之际的重要地位。

7月29日下午15时,重庆大学学生会实践团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以八百余幅照片与千件革命文物及雕塑、油画、图表、场景复原等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史。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贯彻学习了中国革命在延安的这段厚重历史,对延安文化艺术在革命时期的重要地位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知。在参观中,队员们见到百年前人们演奏时所用的鼓、琴等物品并进行了思考探究,认识到这些与百姓密切接触的歌谣、秧歌、戏曲、腰鼓、剪纸等艺术,正是那时革命思想传播,鼓舞大众的有利手段,是推动革命事业不可忽略的助力。

图片2.png

图为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参观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雅婷 摄

7月30日10:30,实践团队员们集体来到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在这里,队员们穿过一幢幢充满艺术气息的的建筑,来到了一座列满艺术作品的窑洞中,在仔细参观陈列品后对于“鲁艺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队员们认识到:从延安文艺到人民文艺,文艺的发展与历史主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在鲁艺学院墙上,赫然刻着鲁艺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这也正是当代广大青年人应当遵循的。

图片3.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鲁迅艺术学院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宇彬摄

“鲁艺”在革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新文艺圣殿”。参观完毕后,队员杨宏旭激动地讲道:“我深切感受到鲁迅等伟人以笔代戎的宏大精神和在教育培养上的显著贡献以及鲁艺精神对中国艺术文化史的影响之大,作为重大学子我们更应当积极落实‘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伟大校训。”在返途中,队员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文艺工作历程中“延安文艺”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战争与革命交织的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不仅以文化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政治构造与社会制度,并且以极富感染力,想象力与表现力的方式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人民群众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召开此次座谈会的目的即在于“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文化艺术的发展与革命早已密不可分,文艺促进革命发展,革命为文艺提供创作素材源泉。

图片4.png

图为一位队员在旧址室内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雅婷 摄

队员王雅婷讲道:“在鲁迅文艺学院旧址我了解到,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鲁艺的发展乃至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鲁艺精神’代表了艺术为人民的方向,其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如今,‘鲁艺精神’已经被看作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文艺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是吸收世界上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艺术成果为我所用、创新发展的精神。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恩来到这里,曾经响彻在这里的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再次唱响在我们心中。”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210801/98892.html

重庆大学学生会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