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末代皇帝》:紫禁城内外的向死而生

时间:2020-09-24 15:53:18 来源:中国大学生网 作者:杨军

点击:43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200924/87546.html

《末代皇帝》:紫禁城内外的向死而生

《末代皇帝》这部电影是三国电影制作公司一起合作的成果,用的西方的拍摄手法和叙事理念,讲述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有一种中西合璧文化,熠熠生辉的美感,将清朝最后的皇帝傅仪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电影笼罩着悲剧色彩讲溥仪一生的经历,很容易将人带入其中,有一种震撼的力量。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光彩,运用色彩的运用是《末代皇帝》电影的一大特色。电影的构图中的人大多在画面正中。末代皇帝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性的,剧情性的电影,更是一部艺术作品。他的故事构图、色彩、结构风格等等,颇有艺术色彩。

电影的开头是1950年的满洲里,它的叙事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倒叙手法,溥仪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了皇帝、囚犯、平民等等身份的转换。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故事,更是中国近代史的故事,封建王朝苟延喘息,在进入新时代拼命挣扎的故事。

电影有1950年满洲里审核战犯,溥仪将自己锁在屋内割腕,试图割腕自杀,眼神阴冷绝决。画面一转转到了1908年,溥仪小时候,还是三岁孩童之时就进了紫禁城,从此一生没有迈过去,这堵红墙,他这个人可悲可叹可怜,一个人肩负了时代,代表了封建主义的残余苟延喘息。

这部电影的音乐由日本人大师坂本龙一所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部电影的声音运用的很好,音乐运用十分巧妙,出彩,深入人心。比如溥仪称帝时,本来是喜事,但是背景却有点惊悚,音乐非常急促,这部电影中关于声音的呈现非常精彩,慈禧太后去世时跳舞声呈现的诡异,溥仪登基时群臣跪下一片静寂中出现的蝈蝈声,老宫女唱歌的悲伤绵长,溥仪在狱中遇到溥杰时,叮叮叮的声音很容易将人的情绪带入到电影里。

关于这部电影,另一个在色彩上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幼儿溥仪登基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看到门口的黄色大布欣喜若狂,出于孩童的本性上去追逐。这个时候电影上的色彩画面色彩是偏黄的,龙袍、座椅、地板、宫殿等无一不是呈现的黄色。大片黄色镜头,在溥仪出去的时候嘎然而止,随着幕布被削上去,溥仪脸上的色彩消失了。溥仪夫妻妾三人坐在车上时,电影是暗蓝色彩。还有电影中大多用暗调灰色,白色,暗红等等,头像是在一直被笼罩在一层蒙烟内,这样的电影色彩运用与电影主旨剧情相得益彰,互相照应。

镜头出现初期的慈禧太后,是一个意象代表特征,慈禧太后代表的是传统封建的老化固执,威严尊贵,就像一块散发着腐朽气味的金,而溥仪代表的新皇帝,最后的末代皇帝,他的意向特征代表着一个疯狂,想要冲出紫禁城,却一直被束缚,被压抑,他代表着,想要突破传统封建,却又无能为力,那种深深的无望和悲伤深入人心。

溥仪是一个人,但他又不是一个人,从他三岁时踏入紫禁城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象征,一个清王朝,最后垂死挣扎的象征,一个末代皇权的代表,强大的皇权代表超过了他本身的人,那时候它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意象,这部电影体现的就是富余微弱的个人命运,在这种印象的笼罩下,拼命挣扎与经过过程。溥仪一生不得自由,一生傀儡,小时候小溥仪反复重复强调,我不愿意洗澡。被人强制洗澡,吃饭时被人禁止荤素,他不能决定自己奶娘的去处,在战犯庭审前,他选择自杀,却被人强制唤醒,连生死都不能自己做主。他的婚姻,他的人生从他进入紫禁城的那一刻起,都被牢牢锁住。他周围的人对他说,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可是溥仪的权力,他的欲望,他想要的东西都禁锢在四面宫墙之中。

这部电影使用反复插叙的表现手法,从1908到1950,42年之间的镜头转换是这部电影独特的艺术特色。人物的命运,随着这条这两条交叉的时间线进行交代和讲述。前者是从1908年五一从小到大,在皇宫中成长的皇帝岁月,后者溥仪已从战犯到成为公民的新时期岁月。镜头一直在溥仪儿时皇帝岁月和战犯时光转换,极具对比色彩,看似尊贵金碧辉煌和成为阶下囚,任人践踏的云泥之别,对比明显,前者多用暗黄色彩,后者多用暗灰色彩。 一明一暗,一前一后,一欢促一沉闷,一封建一社会主义,一旧时代一新时代。

电影中有很多暗喻,比如黄色的帷幕意味着皇权压抑,陪伴了溥仪几十年的蝈蝈,溥杰送给溥仪的风筝,意味着对自由的向往。溥仪和溥杰,儿时追逐玩耍,工人们围成一个大圈,紧跟在他们身后,暗喻了溥仪一生的遭遇,不得自由。在小孩对溥仪说你不是皇上的时候溥仪厉声大叫,中气十足,大叫你撒谎,可当他亲眼袁世凯坐着汽车经过后,他解开了自己的辫子,对自己的皇帝身份,对自己的权利产生了怀疑,他的眼泪留了下来,老太监对他说什么都没变,溥仪说你撒谎,这两句你撒谎,是他第一次对自己的皇帝权力身份产生了怀疑。

溥仪一生都在新和旧之间挣扎,在新时代和旧时代,在新思想和旧思想中挣扎,他儿时生活在封建的领域,却又接受了庄士敦老师的西方教育。他自己是满洲人,注重注重儒家,同时他也喜欢自行车,向往牛津大学,戴了眼镜,喜欢外国,给自己起西方名字。

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了溥仪向往打开门的画面,一次溥仪骑着自行车,却被厚重的朱门拦阻,一怒之下的他把自己的小白鼠摔死在门上,溥仪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唯一走不出家门的人,他从进入紫禁城时就被软禁在这里。

人人都指责溥仪是个卖国贼,反革命分子,汉奸,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和难言,后来不得不把自己的祖宗家业说成是傀儡的小朝廷,可实际上的溥仪确实是一个傀儡。后来文绣提出和溥仪离婚,电影镜头多次反复,文秀在雨中跑出去,一直强调离婚,她是一个反叛的、新式的思想代表,在解脱后文秀在雨中奔跑,那种自由令人动容。电影用场景音乐来诠释剧情和人物。

色调、光影与摄影角度,伴随着主角内心世界的切换而改变着,时而朦胧,时而压抑,时而光明,时而悲凉,时而梦幻,时而现实。

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考究,影片前段紫禁城中的那些段落尤其出彩,镜头密度和张力表现的十分出彩。

影片中溥仪的幼年在吃喝玩乐和阿嬷的陪伴下度过,青少年时期在庄士敦师傅的陪伴下度过,中年时期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度过,之后又在牢里度过,最后一个人孤独终老。影片格局冷清、悲怆。给人一种特别孤独的感觉,感觉整个世界就是在故宫里。似乎溥仪只要想出一个门,就要付出身边最亲的人。到最后,他的确走出了所有的约束,却也只剩下了自己。

有人说,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导演以全新的视角,在两个多小时中讲述了溥仪的一生。在电影中,溥仪不再是我们一直理解的那个罪人,而是一个无知、本性中还有一丝善良的庸人。历史狂潮将他卷来卷去,他无能为力。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末代皇帝》:紫禁城内外的向死而生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guanying/20200924/87546.html

杨军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