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生而有疑

时间:2018-09-09 09:51:22 来源:自主原创 作者:黄佳琳

点击:95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80909/50794.html

生而有疑

1.始于疑

万物起于混沌。

被动地降生,在无始无终的宇宙中,我们理所当然地,因着天时地利的幸运,降临并生活在太阳系里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上。

于井然有秩序、各自分工有条不紊的人类社会里,我们晨起暮歇,在彼此的生命轨迹里运作着,安分演绎自己的角色。时间在指缝间流逝,物质是运动的,这是自然法则——铁铮铮的事实。

而生命中总有些特别的时刻:色彩鲜活的画面会突然定格,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当事人依稀听到来自远方的声音在问:此刻什么是真实?幼小的我就曾有过经历,那一天,和小伙伴一起嬉戏玩闹的瞬间。上一秒钟笑声尚如银铃清脆悦耳,这一刹那笑貌却迅速隐退如去势汹汹的潮水,退回了最初的生命彼岸。

仿佛听到来自远方的召唤。那一刻,我第一次开始怀疑:什么是生命的真实?

这是最初的追问。幼稚的我开始感知时光的潮水起落背后,死亡的轮廓若隐若现,并开始渴望探寻生命的终极密码。

萨瓦特尔说,怀疑是哲学的起点。哲学始于疑,纯粹的疑惑——对世界、对自我,还有死亡。由疑惑而开始思考,由思考而开始求知。

每个人生来都有哲学家的天质,一旦开始动身去揭开层层包裹着的真相,灵魂之火星便会瞬间把思想的殿堂点燃,上帝也伸出手,毫不犹疑拥抱你。

2.“我一无所知”

一无所知却又急于求知,到了学龄的我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开始接受基本的教育。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知识的渐长,我爱上了思考(即使是生活中的琐事也会激发我的思维)。有时会觉得,人的生命真是如芦苇般,脆弱无助地飘摇在风雨中,也难怪笛卡尔会发出“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这般感叹!我们就像芦苇一样依附着彼此才能生存,甚至禁受不住任何一点外力的伤害。生存是一种重复的衣食支撑着的维持,需要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才能达成的平衡结果。譬如,我们需要居住的地方遮风挡雨,我们需要衣物遮羞御寒食物提供能量,我们需要安全感与情感弥补内心深处无止境的空虚……

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在未得温饱之前,人的首要目的是生存,其次才是精神上的东西,“衣食不足何以知荣辱”?那么,是我在故我思了?宇宙一元论?人类的动物性是前提因此否定那接近于神的思想上成就的重要性?

生命脆弱,但它的奇妙之处却是那股思想的韧劲,就像野草一样,烧不尽吹又生。因此人类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延续至今。在人类社会里,又是怎样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庞大纷繁的秩序在维系着它条理分明的运作呢?是谁制定的规则?

宏观上来看,不是很奇妙吗——仿佛是得天眷顾,在一颗光热水各种条件恰到好处的蓝色星球的土壤上,人类文明孕育、发酵、疯狂生长再到蓬勃发展——生命力是如此旺盛。而身为哺乳动物的我们,也用思想的触角开始去探寻宇宙的秘密,企图揭开造物主的神秘面纱。我们的思考力让我们与其他动物分别开来,有了超然于物外的接近于神性的东西……

思想世界里的问号肆无忌惮地延伸再延伸,不满足于任何没有绝对说服力的解释。才发现这大千世界我所不知的太多,追问不完。伟大的思想家们已经在社会科学、数学、哲学等领域寻得了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让我们后世受益。但有唯一无法被解释的东西——与死亡有关的一切。

死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结果,但死会是归宿吗?没有人可以给出权威的科学解释。走过一个世纪的杨绛先生也发出了类似的设问:“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地球,能是世人的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先生也许用澄明的双眼透过世事看到了些微真相,我们当局者愚钝,却依然迷惑。

这世界尚不可知的有太多!也难怪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谦虚道:“我一无所知。”他缄默不言。

“铃铃铃——”下课铃响起,思想遨游了一番天地在携带无数问号之后又被拉回现实,身边是一群青涩脸庞挂着无忧无虑的笑,突然很感动——我们在最美好的年纪里用最澄澈的心在思考,由思考而求知,由求知而知无知。尽管最后我们也许仍是一无所知,但我们并不安分守己,这试图对抗大宇宙的心怎能不让人动容?芥子纳须弥,此心早已大于整个宇宙。

这世界有一个不可知的巨大秘密,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3.生之疑

度过十二年寒窗,我来到了大学殿堂,接受曾心心念念的高等教育。

回顾来路,小时候设想的五年之后,十年之后,竟纷至沓来——一晃眼便到了眼前。我用这双眼睛丈量二十年的生命,又窥见了什么呢?

来到了大学以后,我依然是无知。于是我开始爱上了泡图书馆,偌大的图书馆里涵盖天文地理中外史哲——前人留下的无穷尽关于人生关于宇宙的奥秘解读。通过书本,我有幸得以跨越时空与伟人对话,才发现我们都走在同一条疑惑着又追寻着的道路上。每回翻书,讶异于十六开的方格内是一个何等奇妙的大世界,有着人类思想文明火炬的传递,其广袤丰富令我流连忘返;每回借书,把书本小心翼翼捧回宿舍,手上重得仿佛托住了整个宇宙的奥秘。

然而另一方面我也发现,大学生活并非自己最初设想的那个样子。老师每天上课,却只是重复着教条式的知识点和结论;学生每天上课,却只是人在座位上低头各忙各,心思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去。真正静心翻开书本的,则是寥寥无几。

怎么会这样?正值青春年少有着充裕时间与精力的我们,最应该渴求知识探寻真理的我们,十年后将成为中坚力量的这群人——怎么会每天不带一丝思考与疑惑理所当然地生活着?甚至是耽溺于眼前享乐?大学教育接受是主动的,不再是从前的被动义务,它需要我们用创新与求知,自觉去探寻。

缺了质疑的课堂,不再生动并黯淡沉闷;缺了质疑的学习,只是重复着知识点条条框框的背诵机器,毫无思想星芒闪烁;缺了质疑的人生,只是日复一日重蹈单调轨迹的行尸走肉……

质疑是由无知而更努力求知。面对新抛出来的问题不是温顺接受,而是学会去筛选去思辨最后择优采纳。当然,质疑不是怀疑主义,他承认我们需要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的有用信念——我们一直视作正确的以至于从来都不假思索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对世界不断求知探索。

质疑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不断成长的动力因素之一。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感慨“时光都去哪儿了?”而后去珍惜光阴,疑惑“未来将会如何?”而后把握当下……质疑的过程中,未来的主动权其实一直都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生而有疑。疑是疑惑、是质疑、是一种始于疑的批判精神,是我“疑”故我在。由疑惑而引发了求知,引发了对生命奥秘的无限探索,这也正是人类得以不断进化,创造一个个历史上的新里程碑的原因所在。而此刻呢,是选择去解疑还是放弃?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生而有疑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80909/50794.html

湖南农业大学黄佳琳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上一篇:象牙塔之忧

下一篇:秋天的怀念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