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柳编文化的“活态传承”——潍坊学院文学院非遗调研系列社会实践纪实

时间:2020-02-19 12:04:03 来源:潍坊学院 作者:文/邢向英 刘子薇 • 图/邢向英

点击:673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00219/78201.html

图为小橘灯志愿服务队在柳编传习所门口的合影

如果这一生只有一次领略传统手工艺美的机会,我要把它留给高密柳编。柳编作为一项民间手工艺,在我国传统手工艺品中占据重要位置;高密作为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在我国历史长卷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高密柳编,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跨越千年的文化背景,再加上高密特殊风土人情的烘托,使它在潍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脱颖而出。

禚元兴,高密柳编代表性传承人,在柳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1月11日,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小橘灯志愿服务队不远千里来到高密市曹疃村,只为亲身感受柳编文化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得天独厚,自然馈赠

高密具有适宜柳条生长的条件,尤其是潍水河畔,丰沛的水资源为柳条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水分,而且柳条属于多年生灌木,一次性种植,多年收割,也节省了很多人力和物力资源,这就为曹疃村的柳编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在柳条收割之后需要有人进行柳条的剥皮工作,但是禚老师发现高密市的人力资源的价格越来越高。凭借地区交通的便利,禚老师把目光转向了临沂。临沂是柳编生产的重要城市,临沂市的临沭县被称为山东省的柳编之乡,临沭县有沂河强大的水资源作为支撑,非常适宜种植杞柳。而且临沂市在杞柳的剥皮方面已经运用机器化生产,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禚老师就在临沂购买大量柳条,然后回高密进行加工。

哪怕高密的气候条件不适合种植柳条,高密还有临沂这样一个强大的后盾在提供柳条资源,这些条件也都是自然与人文的馈赠。

千年柳编,禚家技艺

相传,柳编是战国时孙膑发明创造的。在孙膑被处以膑刑之后,还被扔在了阴暗潮湿的的地窖中。在地窖里,孙膑受到乞丐们的启发,他利用铺在地上的柳条编一些簸箕、笸箩样的东西来卖。那时禚家祖先经常接济孙膑。作为报答,孙膑把柳编手艺教给了他们。洪武年间,禚家祖辈人迁徙到潍河附近,那时候潍河附近的柳条资源特别丰富,水资源也多,禚家人凭借着柳编这项技艺在潍河附近定居,柳编这项技艺也慢慢在高密发展了起来。

禚元兴是高密柳编的传承人,也正是他带动了整个高密地区的柳编产业发展。禚元兴从事高密柳编手工制作已经三十余年,小时候受到父辈的影响,耳濡目染,渐渐了解的柳编制作的基本过程,后来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开始正式地对柳编进行学习,由于父亲的严格指导,加上他自己对艺术的感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柳编作品做工精细、线条流畅,多次参赛获奖并受到专家好评。他那厚厚的两摞证书和谈起阴雨天作痛的风湿病时的笑,让我们看到了一代手工艺人的艰辛与甘愿。在柳编传承的路上,即使再艰辛,也心甘情愿的工匠风范。

柳编师傅在进行打底工作

特色发展,立足大局

采访的当天中午,热情的禚老师非要开车带着我们一行人去尝高密炉包。在路上,我们路过王家大浒村,它的村头巍然矗立着一座篆刻着“王家大浒村”的牌坊。由于附近都是泥土地,没什么建筑物和庄稼,所以我一眼就看到了那座高耸的牌坊。禚老师说“现在的农村村口基本都竖立一座这样的牌坊,没什么特色,最好还是能拥有一个自己的乡村特色,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乡村品牌。”

禚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将柳编打造为曹疃村的特色产品,扩宽了柳编的应用功能。在中国农村,柳编主要有簸箕、笆斗、菜篮和炕席等,这类产品的使用性强,受众范围广,但是花样、形状就受到了限制。禚老师大胆创新,将柳编制作成花瓶、帆船等装饰性产品。禚老师讲道:“传统手工艺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说手工艺者大多是年龄较大的老年群体,他们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跟不上现代的步伐,很可能因为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的不同而制作不出现代年轻人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就使柳编产品满足不了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跟不上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化转化的步伐。”在分析传统手工艺局限性的同时,禚老师还引用了一句名言“变则通,通则久”。他说,现代社会是传统非遗手工艺发展的最好的时代,有着国家政策的、社会发展、公众重视的支持,不光是柳编,其他的非遗手工艺都要学会变通。“你得做一些将来的、前卫的东西跟上现代人的审美观念,适应现代文化和现代人的思想观念”。

禚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柳编进行创新,着力把柳编打造为曹疃村的一张名片,把曹疃村打造成为柳编特色村。首先,他在销售渠道上进行创新。一、利用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欢迎,一些电子应用如雨后春笋,淘宝、天猫、京东等网上购物平台迅猛发展,拓宽了一些产品的销售渠道。禚老师提到现在一些需求商会通过微信将需要的柳编形状、式样发送给他,然后他们再根据图片进行加工。二、利用旅游业发展。在我们问及禚老师是如何开始从事柳编事业、开办柳编传习所、建厂时,他说:“在我去外地学习、打工时路过卖艺术品的小商店,这些小商店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人文特色的不同,售卖一些本地的特色农产品、纪念物等。我就突然想到柳编也可以作为艺术品、纪念品进行售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壮大,每逢节假日必迎来旅游热潮。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山东地区人口众多、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厚、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也拥有着深厚的历史资源与历史沉淀。潍坊更是一座拥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风水宝地,尤其,高密剪纸、扑灰年画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于此,这还是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如何利用好高密的旅游资源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拿山东省桓台县来说,山东省桓台县联合举办“中秋”草柳编创新大赛,掀起了一股“国民旅游,休闲农家乐”的潮流。其实,柳编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柳编工艺的保护。还有名传天下的阜南柳编就是在每年举行柳编艺术节,在第一届艺术节的开幕仪式上,阜南被授予“柳编之乡”的荣誉称号。像这样举办一个比赛或者艺术节,就是利用旅游业发展非遗手工艺的很好的一个形式。三、拓展柳编的应用性。禚老师是初中学历,但是他为了寻找柳编市场、紧跟时代步伐,他又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习,还获得了结业证书。为了使柳编更好的与现代市场融合,他与妻子一起研究柳编的造型、花样等,不断的变换编织方式,增强了柳编的审美性与实用性,例如小笸箩、小簸箕、小柳包等兼顾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柳编轮船、花瓶体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尤其是现代社会正在兴起一股回归本土的朴素风,也是曹疃村柳编行业向现代家居转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IMG_20200111_111404.jpg

小橘灯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在采访禚元兴老师

另外,禚老师还立足村庄整体利益。从村民角度,他说:“我目前的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借鉴其他家柳编,取长补短;另一方面是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带领全村的男女老少一起致富。”从村庄整体角度,禚老师致力于将柳编发展为高密市曹疃村的一个特色,带动一个村庄的整体发展。

文化兼容,工匠精神

在我们与禚老师接触的这一天里,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禚老师对文化的尊重与敬仰,他将文化融入柳编中,他说“每一个行业都应该与文化挂钩,一个行业一旦缺少了文化素养,就是一个失败的行业。”是啊,在政治、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文化,禚老师告诉我们,柳编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柳编文化存在于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陶器时代柳编就已经存在。古人在制作陶器时都是先用柳编作为坯子,将陶泥铺满柳编再进行塑型,最后在烧窑的过程中,柳编化为灰烬,陶器就形成了。即使最后成型的只有陶器,柳编早已化为灰烬,柳编匠人们还是要注重柳编的编织,做到精益求精。明知最后会化为灰烬,还是会尽力把柳编工艺品做到最好,这就是工匠精神。在中国北方,人们都会将馒头放在一个叫笸箩的容器里,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在吃饭时都在从笸箩里拿馒头,这就比喻着他们从一处来,代表着团结、和谐的家庭文化。另外,在女儿出嫁时家人们都会送一个笸箩,让他们吃饭时时刻记住这是父母所赠,体现了一种亲情文化、孝文化。

柳编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民俗手工艺在我国已经传承了上千年,柳编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汇、贯通、联结,也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工匠精神。禚老师说,他们从事柳编行业,就一定要具有工匠精神。在柳编制作过程中的打底、混编、上把等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做到一丝不苟,这就是禚老师一直在强调的工匠精神。禚老师所体现的工匠精神还有他对柳编制作的精益求精,和对其他柳编行业的学习借鉴。禚老师的工匠精神是为适应社会的现代化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在柳编行业的一种工作状态,那是成为激励他终身从事柳编行业、带领全村人走向致富道路的精神支撑。

社会是在不停发展与进步的,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提升。以柳编为例,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民俗手工艺在我国传承了数千年,曾在人们的人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审美的改变,柳编的传承曾一度面临着困难,虽然政府会对一些非遗项目进行拨款,但是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非遗手工艺濒危的难题。禚老师创新柳编的编织方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最终赋予了柳编以新的文化角色与象征。禚老师的这一事例告诉人们,对传统民俗手工艺的保护,不应只建立在政府对民俗传统项目上的拨款支持,同时也应该充分发掘传统民俗手工艺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使它充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使传统民俗手工艺等一系列瑰宝实现活态传承。

Screenshot_2020_0219_022210.png

小橘灯志愿服务队队员在拍摄禚老师所做的柳编

活力传承,寄望青年

禚老师说:“传承柳编这样的非遗手工艺技术,既是传承人的责任,也是青年一代的责任。手工艺制作能够体现大国工匠精神,也是一个人心灵手巧的体现。我们现在必须要做的是传承手工艺、传承智慧之火,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传承手工艺的实践中去。”

禚老师作为潍坊非遗高密柳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柳编的传承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将柳编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为高密柳编注入了活力。但是在柳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禚老师提到了两大难题。“一个是个人爱好不同,有的人喜欢柳编他才愿意传承柳编,不喜欢柳编的人就会对它不屑一顾;二是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有的人要拼命工作才能获得基本的生活来源,生活尚且没有保障怎么会再有心思去研究非遗。”对此,禚老师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说:“我作为非遗的一个传承人,我有义务、有责任将这份手艺发扬光大,首先要把它宣传出去,宣传到位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使更多的人了解柳编并且投入进去。还有就是作为柳编加工厂的厂长,要提高工资价位,提高劳动力成本,年轻人只有获得一定的生活来源,他才能去做他想做的事。”

相处时间虽不长,但是禚老师言谈举止展现的匠人风范早已深深印刻在我们脑海中,我们青年人在传承非遗的路上必将坚定不移地担负起青年使命,必将不忘传承非遗之初心,在非遗系列社会实践的路上砥砺前行。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00219/78201.html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邢向英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