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穿花再寻西迁路,工绝高志凌云处——浙江大学竺可桢学园工高班暑期实践团

时间:2023-08-19 21:51:57来源: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工程教育高级班暑期实践团

作者:文/郭宸旭 王宇轩 • 图/郭宸旭 刘侃

点击:1412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30819/142475.html

西迁精神(图片来源网络)

西迁精神:薪火相传

“天降大任劳筋骨,熊熊火中得涅盘。”这两句诗出自浙大学生用以纪念西迁历史的原创诗《西征行》。西迁精神是我们浙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那种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

西迁的历史无独有偶。坐落在关中地区,十三朝古都西安的西安交通大学能够登上历史的舞台,这段历史就与西迁息息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怀着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实践团重新踏上了这段西迁路。希望能通过这些活动更深层次地理解西迁精神,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便日后踏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建功立业的征途。

(一)忆浙大西迁烽火

8.3 浙大校史馆

2022级工高班“穿花再寻西迁路,工绝高志凌云处”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浙江大学校史馆,集中学习体会浙江大学的西迁历史和西迁精神。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很快战火便弥浸了中华的半壁江山。浙江大学的师生们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走上了漫漫西迁路,历时两年多,行程2600公里,这段经历被称为“文军长征”。西迁之路发扬的“求是”精神已经成为了历代浙大人不变的精神信条。

开始,班长叶康杰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参观走访西迁路线相关城市的经历所产生的感悟和体会,同学们兴致高昂,彼此交流自己的经历与感悟。

2_爱奇艺.jpg

班长介绍感悟体会

同学们认真观看着校史馆中对西迁历史的介绍,纷纷为当时的艰难坎坷以及浙大师生百折不挠精神而感叹。这段历史带给人的不仅是难忘,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

同学们看着那些为新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灿若星辰”的名字,不由地肃然起敬,同时也为自己身为一名浙大人而感到浓浓自豪。

3.jpg

同学自由参观校史馆

浙江大学校史馆站是实践的开始,工高班的同学们借着此机会回顾了浙大的西迁历史和西迁精神,并逐渐西行去进一步发掘和学习西迁精神的内涵。

(二)品交大西迁传承

实践团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探访交大西迁博物馆。

4.jpg

交大西迁博物馆

8.9.1 交大西迁博物馆之访谈

实践团就交大西迁馆建设以及西迁精神传承等问题对西迁馆宣教部主任邢夏菡进行了采访。邢老师十分细致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热情地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5.jpg

西迁馆宣教部主任邢夏菡与同学们交流

谈及交大西迁馆,邢老师自豪地表示,从建馆开始算起,西迁馆的客流量已经达到了58万人次。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亲切会见西迁老教授,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句话也被记录在西迁馆一层的入口处最醒目的位置,不断提醒着交大学生以及来馆参观的人重视、学习西迁精神。

6.jpg

西迁馆内西迁精神的生动写照

而在西迁馆的日常运营和建设方面,交大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尤为重要。除了经费上的支持,经历过西迁历史的老同志还会口述那段经历,提供珍贵的活历史资源,不断丰富那段历史内容。同时,还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向西迁馆捐款支持其运营,再加上讲解费的收取以及申报获取的一些相关基金,西迁馆并未占用过多的学校资金。

面向交大学生,西迁馆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西迁知识以及相关学者的兴趣,了解学校对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增强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形式上,交大组织了趣游西迁馆、话剧展演《大树》《大先生》、清明节祭奠西迁先贤等一系列活动,希望借助年轻人更加易接受的方式,深化西迁精神的传承。交大也在不断丰富传承西迁历史的形式,比如交互式合影、交互式指向性介绍、声光电多维展览、VR展示等众多“黑科技”,但是,邢老师强调,作为西迁历史博物馆,对观众冲击最大的永远都是那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

7.jpg

张家港市领导干部班子正在参观西迁馆

西迁馆不仅有精美的展品,更有优秀的学生讲解团队。西迁馆平时的接待任务比较重,平均每天会接待8-13场参观,每场40-60分钟,这对学生讲解团队来说挑战性不言而喻,但是讲解团经过充分的选拔和培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值得信赖的讲解员。

随后,邢老师作为前辈和实践团分享了自己多年工作以来的经验。博物馆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重地,邢老师需要了解校园内乃至社会上年轻人的动态,不断吸收不同的思维,理解新生代的想法并找到他们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在博物馆的宣讲工作中,需要抗压能力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不断地学习和了解社会形式,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才能适应这份工作。邢老师建议实践团同学,平时要多看书,也要积极走进博物馆去切身感受历史,这样的人文情怀也是理工科学生十分需要的。

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心怀国之大者,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8.9.2 交大西迁博物馆之探寻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队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展厅,通过一件件文物,面对面地见证那段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历史。

8.jpg

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展厅

实践团同学深深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所感动,前辈们的拳拳爱国心深深触动了我们。

9.jpg

同学们在西迁馆大厅中合影留念

最后,西迁馆宣讲团的学姐鼓励我们:“希望大家带着对西迁精神的记忆,融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一想交大西迁路的不易,在未来选择工作或者说人生道路的时候,能学习老一辈西迁先烈的‘听党指挥,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

(三)重走西迁路,再读西迁魂

8.12 重走西迁路

八月酷暑,难掩西安城的朝气。为追寻老一辈交大人的足迹,感受西迁精神,2022级工高班赴西安交大实践团的同学们于8月10日重新踏上了交大西迁之路。早上8点,实践团正式从西安火车站出发,开始了23公里的徒步毅行。

走过北大街,看着历史照片中的平房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实践团切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西部的显著成果;探访钟鼓楼,我们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又捕捉到了历史的踪影,不忘初心。沿着南大街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交大医学校区和财经校区,这里是2000年西安交大合并的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这两所学校原址。新世纪伊始,迎来了西部大开发和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为把西安交通大学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教育部发文决定将三校重组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三校合一是西安交通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通过合并,学校新增经济和医学类专业,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结构更趋合理,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学校面貌为之一新,为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jpg

毅行现场

走过两校区,我们来到了大雁塔广场,广场最著名的当属大雁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11.jpg

大雁塔

离开大雁塔,再走一段路后我们便来到了交大曲江校区。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将原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园区,经过重新规划、改造和建设,逐步建成为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并确定曲江校区为知识密集型研究的聚集地、名校名企共建开放型的科研基地和新兴学科发展、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密集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术特区。这也是交大迈向新时代的一次重要变革。

从曲江校区再向西北而行,我们到达了交大在主城区的最后一个校区——交大兴庆宫校区。这里是交大西迁的终点,也是我们本次毅行的终点。兴庆宫校区内建有交大西迁纪念馆,详细的介绍了上世纪交大西迁的壮举。走过钱学森图书馆,再到腾飞塔,西迁精神在我们的心中逐渐明晰。无论何时,我们会“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四)西迁路上的提问与同学的回答

Q1 交大西迁精神的当代诠释是什么?

郭同学:

热爱祖国,忠心为党,不计个人得失,服务人民。交通大学不远万里,扎根祖国西部,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同学:

交大西迁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西交对创新港的建设,被称为交大的“二次西迁”。如今,西交在创新港所做的研究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其内容与祖国发展所需的息息相关,牢牢地把握了时代脉搏,紧扣“国之大者”。西交在创新港的努力,正是把投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能够成为对交大西迁精神的当代诠释。

王同学:

交大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与党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仰与意志品质。在当代,西迁精神更蕴含了多层次的含义:我们应当注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与指示,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都要认真努力、一心一意地为社会、为国家做个人力所能及的贡献。而对于在尚待进一步开发的祖国西北部地区居住的人民与干部,坚定不移的信仰、众志成城的意志与脚踏实地的精神就是交大西迁精神的当代诠释。

Q2 浙大和交大西迁精神的异同及启示?

刘同学:

相同点:都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不同点:浙大西迁精神更强调浙大人面对危难时的凝聚力;交大西迁精神更强调大公无私、投身于国家建设的决心。

石同学:

两者都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都体现了对知识的追求,对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浙大的西迁精神强调坚忍不拔、团结协作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交大的西迁精神则强调忠诚奉献、开拓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金同学:

共同点:

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浙大和交大都在历史的特殊时期面临了困境,但他们都选择了坚持前行、迁徙发展的道路。这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是两所大学共同的特点,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服务国家的使命感:无论是浙大还是交大,都深刻理解自身的使命是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他们的发展不仅仅关注学术研究,更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差异:

浙大的西迁精神形成于20世纪初期,那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动荡和战乱。浙大师生在国家动荡的背景下,迁徙到不同地方求学,展现出坚韧不拔、不畏困难的品质。而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则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正面临一系列的社会变革。交大的西迁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体现。

Q3 如何进行西迁精神教育?

沈同学:

我认为进行西迁教育首先应该要立足历史,传承精神。西迁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体现。进行西迁教育,要深入挖掘西迁精神的历史背景、内涵实质、价值意义,让师生了解西迁的原因和目的、过程和经历、成果和影响,感受西迁人的爱国情怀、奋斗品格、创新精神,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此外,西迁教育还应该着眼现实,赋予价值。正如邢老师所言西迁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应当结合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要求和实际任务,将西迁精神与立德树人、科技报国、服务社会等方面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创新、强化实践,引导师生将西迁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强化实践,落地生根。西迁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进行西迁教育也要注重实践锻炼和检验。进行西迁教育,要鼓励广大师生员工到基层一线、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实践学习,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选调生计划等,让师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西迁精神。

杨同学:

设立西迁精神博物馆,请西迁前辈讲述西迁故事,沿着西迁路线重走西迁路。西迁精神教育不能是浮于表面的说教主义以及拍照打卡的形式主义,最重要的是,引发学生对西迁故事的兴趣,对西迁历史的荣誉感,明白这份精神与以往其他爱国精神的不同之处与独特之处。

叶同学:

融入在对自我学校的认同中,将西迁精神与学校凝聚力构建相结合,通过精神认同校园,通过校园认同精神;通过优秀前辈引领,通过相关专业的学长前辈的亲身故事,引领同学精神发展;现场实践教学,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教育方式远比说教的灌输有效。

(五)成员收获与感悟

8月9日,我们来到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参观学习。作为一名浙江大学的学子,我们学校也有十分艰辛而意义深远的西迁历史。在西迁的进程中,浙大诞生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交大孕育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几十年前,两校的师生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勇担民族使命。今天,我们也当像老一辈知识分子一样,为祖国发展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沈同学

在炎炎夏日下,我们工高班的社会实践队高举队旗,进行了“重走西迁路”活动,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用亲身的体验来感悟那种“不畏艰险,胸怀天下”的伟大西迁精神。之后,我们一同来到大明宫遗址实践学习,为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金碧辉煌的丹凤门背后一片片废墟遗迹,唯有博物馆中的斑驳文物还诉说着当年天朝上国的雄威,不禁让人感叹历史的沧桑,也更坚定了我们传扬民族精神,重铸国威、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决心和使命。

——冯同学

参观西迁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前后的历史。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盛宣怀先生创办的南洋公学,抗战时期迁至沪渝两地,最后在西安建成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在西迁时期留下的众多教学物件如卧式铣床、摩托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那段艰苦奋斗的时光又出现在我的眼前。西迁精神是这段历史时期孕育的伟大精神。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知识分子们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同时,我也领会到,西迁精神的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胡同学

今天的活动分为重走西迁路和游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两部分。我们一行人重温了前辈艰辛的西迁路途。出发时正值下午一点,在炎炎烈日下,我们走了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但是在前辈的西迁精神的鼓舞下,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坚持下去,最终跟随大部队完成了整个路程。毕竟相比起前辈们所背负的沉重行囊和抵御的无数困难,我所经历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虽然走过的路不算遥远,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却深远而持久。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使我对大明宫的历史沿革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一座座精美的微缩模型更是让我有幸一窥整座宫殿的宏大规模和雄伟建筑。大唐盛世已去,但是我相信复兴中国正在到来。

——蒋同学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30819/142475.html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工程教育高级班暑期社会实践团叶康杰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