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深入昙华林探索非遗文化

时间:2020-07-17 12:20:49 来源: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作者:韩浩天

点击:182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00717/80459.html

中国大学生网7月11日电(通讯员 韩浩天)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启为创新团队武汉分队在湖北武汉昙华林非遗文化街进行了主题为“品昙华林之文化,寻非遗纸历程”的非遗文化调研活动。

武汉昙华林,融汇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部,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连通着三条自武昌起就最为市井的街道 ,是著名的“活史书“,我今天便来到了这百年非遗古城去探寻这里非遗的历史足迹。

我走访了昙华林地居委会、非遗文化保护单位以及周围文艺工作室 陶瓷、汉绣、风筝手工坊,艺术村,售卖文艺产品的小商铺等多种非遗文化地点对于非遗的发展史,文化底蕴等进行调研。与当地人,历史文化管理办公室等地探寻昙华林的历史由来以及不同朝代的改革与演变。

在非遗文化的展厅里,我见到了陈士荣老先生的“风筝们”,小小的一面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京剧脸谱风筝、宫灯立体旋转风筝、十二生肖风筝、军运会吉祥物兵兵风筝等,这些风筝的最大特点是现代工笔画面融入到传统工艺手法中,使得风筝更加的活灵活现,陈老先生的风筝手艺就向我们展示了非遗并非一种物质,商品,每一个风筝上的图画都是一个故事,风筝上每一跟骨架都是传承人的在对自己所继承的非遗文化的讴歌,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传承,一种文化。其中 “宫灯立体旋转风筝”,将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中国传统美好寓意都融入其中,更是体现出了非遗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图为陈士荣老师的非遗风筝作品

在展厅中还陈列着诸如,京剧脸谱,人物透雕,布艺堆绣等非遗文化产物,队员们深深的被中国传统艺术所震撼。一个小小的京剧红脸在风筝,浮雕,堆绣等多种手法下,以各种姿态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可以看出非遗文化对于传统文化多样性表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采访汉服非遗文化传承人范老师时,老师指出当前青年一代对于非遗的了解仅仅是停留于表面,对于非遗背后的文化精髓与传承过程的认识少之又少,我不禁的进行反思,在这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该以何种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图为布艺堆绣非遗作品

图为京剧脸谱非遗作品

本次的昙华林调研,使我深刻的了解到了非遗作为传承和文化的深层含义,非遗并非是一些商品,一些品牌,那只是非遗文化在顺应时代改变下的改革与发展后的产物,真正的非遗是值得去深究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与传承。认识到了非遗对于文化多样性及中国的文化自信所带来的影响。陈士荣老先生将现代与传统相互结合开辟了一条新旧结合的传承之路,布艺堆绣将布与画完美的结合,展现了非遗文化的创造力,每一个非遗文化,每一位非遗手艺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与传承,产品只是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方式,而真正的非遗是产品背后每一位传承人对于传统艺术的讴歌与奉献,他们都在自己的传承发展之路上不断地探索与前行。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diaoyan/20200717/80459.html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韩浩天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