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园林亭榭今犹在,香山古风恐难存——探寻苏州香山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16-08-22 14:10:41 来源:苏州大学敬文书院 作者:香山帮创新​文化传承团队

点击:2069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60822/3324.html

香山帮匠人劳作的情景

苏州是一个经济十分活跃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十分懂得保护传统的城市。园林隐于市,流水过人家,护城河边健步道,园区开发气象新。无怪乎有人说,苏州是一个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居住,自然离不开建筑,钢筋混凝土铸成的高楼大厦固然有其优势,但渐渐有苏州人注意到,节能环保的现代木结构建筑似乎更符合这个城市的气韵。

木结构建筑曾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中国国人对木材的运用远远领先于与其他文明。明朝永乐年间,以蒯祥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人,更是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带到了历史的巅峰。

这个暑假,满怀着对香山帮建筑艺术浓浓的兴趣与热情,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香山帮创新文化传承”团队一行人围绕“香山帮创新文化传承”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究学习。

早在六月末,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香山帮创新文化传承”团队就已经着手查阅“香山帮”的相关资料,了解香山帮文化的基本情况。

7月10日,该团队经过积极讨论,通力合作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香山帮文化的认知程度最终的调查问卷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线下调查在苏大周边多个历史街区、商业中心展开,线上调查则是通过网络问卷进行;7月13日,该团队完成了问卷样本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该团队发现,近半数人不知道香山版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是手工艺制作群体;过半数的人不知道香山帮的地理中心在苏州胥口镇;尽管大部分人都去过苏州园林,但对于传统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

苏州“香山帮”在百年之前就已名声鹊起,传遍四海内外,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作为苏州的大学生,听着吴侬软语,赏着运河古姿,却对它所孕育的文化一无所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反思。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月13日,为了更好地了解香山帮文化发展的现状,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伴着晨曦出发前往香山帮建筑文化的发源地——苏州市胥口镇。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是位于胥口镇的香山工坊有限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式石门,漂亮的行楷“香山里”跃然于上,这一片区域的建筑即为充满着古色古香的“香山帮建筑”。从旁边的立柱上,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这一片区域叫做香山里历史文化街区。然而,当小分队成员进入其中时,所见之景却与预想的不同,同为历史文化街区,平江路山塘街人声鼎沸,而这里却人影稀疏。

穿过街区,大家来到了香山工坊,道路的一侧是一座座密排的香山建筑,虽然都是半成品,但香山建筑的风格却一览无余——线条蜿蜒而有力,色调简单而秀逸,可以看到几位匠人早已开始了今天的劳作。另一侧则是几座圆拱门,门匾上写着苏式园林的几种构建方式。与现代的公司不同,大家没有看到办公室、招待室,有的只是一个个的作坊。

7月14日至17日,该团队接连对以“耦园”、“留园”等为代表的香山帮建筑集群的进行实地走访,以便更加切实地感受香山帮文化浸润的氛围。

苏州园林著称于世,无外乎“精”“巧”二字,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江南风韵,极富青砖黛瓦的水乡情怀,苏州园林将喧闹的城市和悠闲静谧的舒适生活进行分隔,并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而山水草木鸟,亭台楼阁榭是苏州园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发现了很多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的“足迹”——正对主厅大门的石雕威严肃穆、庭前木门的木雕栩栩如生、抄手游廊的窗形花样丰富、朱红的梁柱稳若泰山……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香山帮的传统建筑技艺的优势在于:“使用木结构材料建造的景观和房屋不仅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还有防震性能高,施工工期短,耐久性强,产生垃圾少等特点。” 而在当时,木材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纹路均匀密实的上好木材往往被用来打房屋的框架,屋顶的建筑工艺极其讲究,每一个园林乍看房梁的骨架都大同小异,实则内有千秋:从鸳鸯顶的设计来看,不同于倒V型的普通房梁,鸳鸯顶的梁是有弧度的,类似于倒U型,并且成左右对称的形式;抄手回廊的廊顶支架将木材拼接成立体的三棱锥,巧妙地应用了几何原理,除此之外看似均匀的廊柱并不是每一个都有承重的作用;浮雕和木雕象征着园主人的身份、地位与志趣,小到雕刻人物的一个眉毛,大到石雕大门的整体形状,都是香山帮“一笔一划”的结晶。

但遗憾的是,在实践团队对园林导游,游客的采访中,团队成员却发现即使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甚至是从事这一行业的园林导游对香山帮都闭口不谈,更有甚者毫无了解,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香山里历史文化街区是政府为了扶持和保护香山帮传统文化而建立的,“香山工坊”——将现代建筑企业与传统文化技艺结合,曾让香山帮匠人看到了一种现代化的创新传承模式,然而,香山帮文化的发展似乎并不似预期般欣欣向荣。

苏州“两会”上,政协委员、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陈红霞副教授曾一语道破:香山帮衰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匠人的收入低、劳作苦,一般的匠人年薪不超过3万,而做得好的匠人年薪不超过5万,本地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匠人职业,香山帮面临着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的尴尬局面。香山帮工匠老龄化趋势严重,一般工匠年龄在40岁以上;二是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面临走样的困境。由于香山帮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还是口传心授,所以并非短时即能奏效。目前不少的仿古建筑只能临摹到香山棒传统技艺的“形”而无“魂”,做出的活“走样”的多。

高技术,低保障,这样的现状让香山帮匠人的传承陷入困境,现代的传承创新模式尽管让人看到希望,但在具体落实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回想起作坊中默默劳作的匠人,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不禁肃然起敬,纯手工的劳作,一丝不苟地神情,这才是一帮真正的手工艺人,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不善经商,他们的双手成就不了一个繁华的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与现代的结合是一种不可违逆的趋势。互联网和现代公司企业嵌入香山帮的传承恐是一个在现代与文化相互交融中最合适的平衡点,也是未来所有非遗发展的可能路径。时间是对历史最公正的考验,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产业前景似乎无限,但在实际社会市场适用上,香山帮的现代社会适应性,香山工坊的未来,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160822/3324.html

苏州大学敬文书院蒋屹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