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湖北学子三下乡:访青林古镇,寻谜语遗风

时间:2021-07-31 17:50:11 来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 作者:文/周文洁 • 图/周文洁

点击:38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10731/98628.html

图为青林古镇的碑坊,附近都是来往的游客。

7月13日,“拾遗”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在宜昌市的第四次实践,前往了位于宜昌市宜都市高坝洲镇的中国谜语村——青林寺,寻找村落里的遗风古韵。

我们从桐树堰街区进入,这里巴蜀土家风格式样建筑、川斗式建筑群、青石板步行街、宽敞的柏油马路、园林景观交相辉映,伴随着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谜语,我们来到了特色民俗文化街,街区两旁的房屋,集结了徽派风格的翘角、飞檐、粉墙、黛瓦;3间2层带帽又属四川风格;木质窗棂、朱红大门又融入了土家风格,十分的好看。街道涵盖了美食、特产、娱乐、魔术、非遗和工艺品等多个项目的商铺。我们一一进去参观学习,从夷陵版画到土家竹编、从叠绣刺绣到青林剪纸、从艾草艾灸到瑶族药浴,我感受到了传统手艺人的细致手法,嗅到了艾叶药草的清香……

在古镇走街串巷,我单从建筑上就已经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民俗特色,青林古镇是藏在峡江村落里的“遗珠”。我想可能是由于地理环境和风尚习俗的原因,使得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出谜、猜谜、唱谜歌,在传统的农事活动中人们需要用劳动号子或者是丧堂里需要谜语起到悼节亡人、慰生者、娱众人的作用。正是这一种来源于日常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谜语谜歌,所以村里的小孩子也从小耳濡目染,通过谜语来识字、激发兴趣,这对村内文化氛围的熏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也让我想到了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写完诗后就先读给不识字的乡村老妪听,老妪懂了才会定稿,不然就反复修改直到老婆婆读懂为止,这也造就了他诗歌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青林寺的谜语也不就是这样得以流传、脍炙人口吗?这样的通俗易懂更容易引起文化共鸣,形成文化认同感。

周文洁青林感悟2.png

志愿者在前往特色民俗文化街的路途中,发现了两旁的谜语,于是饶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走过青石板路,我们又前往了非遗传承人的家中,去拜访谜语大王赵兴寿爷爷。赵爷爷的家十分好找,门口就有一大块立牌写着非遗传承人简介,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到了门口,赵爷爷十分热情地招呼我们进来坐着,家中装饰十分简单古朴,但是我却被满墙的荣誉证书和赠送的锦旗震撼住了。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那么多的荣誉证书还有各种书画锦旗,满满几面墙的荣誉证书就像谜语,等着赵爷爷来给我们解开。

爷爷说他文化水平有限,只是小学水平,但是他讲起故事来还是津津乐道。爷爷的声音洪亮,用地道的方言给我们讲述着中国谜语村挂牌的来源,偶尔还会给我们打个谜语,“季字头上少一横,”“是李字!”在他爽朗的笑声中我们了解到曾多次有学者和记者来访,专门与他与猜谜,还很热情地告诉我们应该去哪里观看采访他的视频,原来满满的几面墙上承载的是谜语大王一生的故事。赵爷爷从小就热衷于劳动号子、打丧鼓,这也对他现在的成就有着深刻地影响。准备离开时,他的老伴还笑着出来跟我们打趣儿,用方言说,他就是个日白佬,我们听后都在那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

在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成立十周年之际,谜语作为一种特殊的非遗形式,应得到更多地重视和保护,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学、民俗学、方志学等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赵兴寿老人的一番讲述让我更好地了解到谜语这一民间瑰宝,感受到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魅力。现在各部门都对青林寺谜语的抢救做出了不懈努力,相关谜语集的出版、谜语活动基地的建立、进校园进课堂的活动等,让谜语传承生生不息。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传承人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更需要我们年轻一辈出一份力,我们一直在路上。(通讯员 周文洁)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10731/98628.html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周文洁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