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心如磐石,方有始终

时间:2020-06-24 11:19:49 来源: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 作者:胡梓骐

点击:2271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0624/79869.html

心如磐石,方有始终

“心中的忧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丘吉尔

抑郁症——一类以抑郁心境为主要特点的情感障碍症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特征性疾病之一,而《丘吉尔的黑狗》作者斯托尔却以一种正面甚至带有些许欣赏的乐观观点,从所患抑郁症的一代伟人丘吉尔入手,进一步对此种心理进行了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和社交隔离中,作为当代担任着时代重任的年轻一代,更应对此种心理障碍进行学习和反思,防止落入负面情绪的低谷辜负年华。

斯托尔所说,内心的抑郁沮丧等阴霾犹如一条成就非凡路上的鞭子,内心的鏖战激发人的无限潜能。但是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学会使用这条鞭子的方法,反之它只会是束缚住我们的绳索。在国内疫情肆虐顶峰之际,全国人民都统一在家进行着隔离。街道空荡,交通停滞,小区封锁,一时间城市安静的可怕。在家的大学生们,早晨不见日光,夜晚荧屏闪烁,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不仅是行动被束缚住,在精神上甚至也有一层屏障--似乎使得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几近消失。

在病毒侵袭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一条一条生命在病毒前无力抵抗,无论其一生是绚丽辉煌、磅礴激昂、还是平淡寡味,无数的故事都已飘散,似宇宙中渺不起眼的星尘,最终成为世人眼中的一个数字。我甚至产生了及时行乐的想法:寒窗苦读数十载,而人的生命在这般无法抵御的自然和宇宙的力量形如微弱的烛光,转瞬即逝。那就更加应该遵循自己的内心,纵情于世间。比这更可怕的,是对这一切毫无察觉,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会产生一股悸动般的后怕。

直到我阅读了这本书——《丘吉尔的黑狗》。未曾想到拥有传奇一生的伟大政治家丘吉尔,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文中对丘吉尔描写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便是“丘吉尔却和任何一个识时务的政治家不一样,正因为他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的绝望战斗,只有他才能告诉别人,绝望是可以战胜的。能够将悲情的现实转化为大无畏的话语,在1940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夏天,支撑住我们,不至于倒下去”。丘吉尔为了应付忧郁的来袭,想尽办法排遣,使自己时刻处于学习和忙碌之中,才不至于坠入忧郁绝望的深渊。将自己时刻置于紧凑的生活安排中,是对人类懒惰天性的对抗,这也是无数伟大诞生的必由之路。

著名人物中受到忧郁困扰的不在少数,歌德,舒曼,雨果,伍尔夫等均是如此。并非忧郁使人伟大,而是对于某些人而言,他们的忧郁在其手中成为了一直追逐在其身后的猛兽,为了防止被吞噬,他们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使自己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不给一丝空闲留与忧郁,如此一来,成就了大多数人无法完成的事业。

当领悟到这些之后,便会发现真正使人通向伟大的方法,是百分百的沉浸,是心无旁骛,是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同样是疫情爆发,莎士比亚在伦敦埋头读书,写出《维纳斯与阿都妮》、《路克丽丝》两部叙事长诗,写作水平得到飞跃式的提高。而今天面对疫情的我们,抬头是电脑,低头是手机,在科技飞速发展带来大量信息和文化碎片式学习的时代,我们是否经常在信息市场中目不暇接,早上吃这个明星的“瓜”,中午嗑喜欢的“CP”,晚上还可以叫上好伙伴快乐“开黑”,清晨到日暮——还要到凌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没有一丝水分晒干的海绵,我们专注于自己真正所爱,提升自己的时间也不见踪影。无数的明星有无数的“瓜”,“CP”始终是别人家的甜,“开黑”最后上“王者”了,在得到精神上简单粗暴的满足之后,自己收获了什么?没有真正专注一物的我们,最终成为无数带着同样面具在屏幕之后如潮水般涌向热点话题的中的一员,随着水渠而流动,永远无法成为犁出水渠的那一批人。

正如《肖胜克的救赎》一书中所揭示的,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安稳规律的环境中时,无可避免被体制化,从而逐渐满足与周遭的一切,其中青年入狱而年余古稀时被释放,无法适应自由世界生活的老布这一人物形象,便是体制化的十足体现。而患有抑郁症的大成就者们,打破的正是对身边舒适环境的安逸,专注的正是自己的事业。不安于自身现状而持续埋头,当下所为终将在日后被时间见证。

沉心于某件事的感觉是迷人的,正如诗人叶芝在其墓碑上留下这样一句:“投以冷眼,向生,向死,骑士,向前”。如此潇洒,如此执着。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心如磐石,方有始终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0624/79869.html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