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致韶华

时间:2023-08-13 21:12:26 来源: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 作者:康蜀东

点击:326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qinggan/20230813/141534.html

这是我的情书,主语是我,谓语是你,“吉”下两点一口,“又”有“欠”字相依。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在迷茫的时候,能够加入川北医学院大学生通讯社(以下简称:学通社),成为《川北医学院报》编辑部的一员。我曾多次想象,如果我没能进入编辑部,成为正式的校园记者,我可能最佳的情况就是徘徊在某些“学生”组织,迷茫度日。

在编辑部这个大家庭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这不是什么写作文的时候用的套话。学长学姐的悉心指导,老师的谆谆教诲,都令我受益匪浅。有一位学姐曾说我们大概分为两类人。一类是天赋异禀,一类是怀揣热爱,而我自认为自己二者兼有。

何以如此狂妄呢?

说起来,《川北医学院报》编辑部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囿于信息的狭隘,我没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编辑部。那是十月份的一个夜晚,我在朋友一个感慨《川北医学院报》编辑部待遇之好的动态留下了一句评论,并由此认识到一位编辑部很厉害的学姐。在数次彻夜畅谈之后,学姐问我:“学弟,我可以向指导老师申请特招,你,愿意来《川北医学院报》编辑部吗?”

很难说在面临这个抉择时我是一个怎样的心态,但是冥冥中我有一种感觉,它叫我不要错过。于是,哪怕我已经加入了诸多组织,我也答道:“我愿意。”

自此,飞鸟入林,鱼跃云海。

正如上一次情书大赛所言:我一直很喜欢文学,很喜欢文字,也很喜欢写文章。所以哪怕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新闻稿和采访,哪怕对报纸刊印一无所知,我也从不后悔,甚至庆幸。庆幸能有一个一展宏图的平台,能有志同道合的战友,更庆幸我的大学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前辈们也说成为校园记者也会有难熬的时光。在别人结伴出游,“修禊事也”的时候,或许我们还在熬夜赶稿、审稿、商议工作。甚至于为了报纸能够及时刊印,身为负责人的我有时候也会凌晨打着小夜灯字斟句酌,去打磨每一篇稿件,恍如打磨艺术品。

的确很辛苦,这一点,我清楚,部内其他同学清楚,指导老师也清楚。但是,编辑部就是有着这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鞭策着我们一路向前。

在自己的稿件见报之后,在收到凭自己努力拿到的报酬之后,在我能够于四川新闻网,封面新闻,教育导报网以及中青校园“激扬文字”,甚至我的作品《弱宋论》出版成书的时候,这些点点滴滴,都给了我充足的自信感和自豪感,也给了我“心自有安处”的成就感,能够让我傲视一些做一点工作,混了一点名头,就狂傲无比,连“说话”都不会了的人。能够令人尊重的,只有实力和德行,两者缺一不可。

我采访过各行政部门的老师,能感受到学校对学子生活状况的重视;我采访过各院系的辅导员,能了解到广大师生的喜怒哀乐;我采访过党委书记,能体会到学校领导的高屋建瓴;我采访过外国留学生,能听闻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我也采访过双选会现场,能切实感受到就业的不易;我还采访过朝夕相处的同学,能探寻到“普通人”那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

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而这些宝贵的经历,往往不是课堂上能够讲述的,亦不是一味“躺平”就能天上掉下来的。当然,面对冗杂的工作,我们还是得“心有安处”。我想,每完成一份稿件的充实感,当是大学生涯中迷茫怅惘的良药,也更当为笔耕不辍的核心驱动力。特别是拿到稿费时,约上朋友,找家奶茶店坐一坐,或者烤上几串羊肉,亦是令人大呼“快哉!快哉!”的幸事!

前段时间,自己情绪有些许低落,被市中心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在老师和部内同学得知后,关心和温暖接踵而至。当部内负责人们帮我分担工作、学弟学妹不断私下和我谈天说地来安慰我时,当党委宣传部各位尊师围着我形成一个“包围圈”关心我,甚至一位老师给了我两张电影票,嘱咐我给自己“放一个假”时,我便明白:这两年的青葱岁月,值得。

“小康,在我们眼里,你一直都是一个对自己高标准,有着强烈责任心的阳光开朗的大男孩,我们相信你能够走出自己设置的困境。”我的老师如是说道。

“东子,你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都是极其认可你的,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早一点回到我们认识的那个光芒万丈的‘东哥’哦。”我的朋友如是说道。

很平淡的语气,却使我热泪盈眶。

《川北医学院报》编辑部——我的家,我怎能不去爱你呢?

这是我的情书,主语是我,谓语是你,“吉”下两点一口,“又”有“欠”字相依。

谜底:我喜欢你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qinggan/20230813/141534.html

川北医学院眼视光医学院康蜀东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