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安徽工业大学:身赴实地参观,感悟红色力量

时间:2021-08-04 15:01:03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 作者:文/陶万俊 赵晓蝶 • 图/陶万俊

点击:255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10804/99450.html

图为八路军讨论作战计划 通讯员 陶万俊 摄

在2021年7月20日的清晨,身为安徽工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的我们,去往了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为了更好的感受馆内尘封的历史,我们事先查阅资料了解了背景,为这次实践做了充分的准备。

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郊曹山脚下的革命历史陈列馆。馆很大,占地近50亩,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走进馆内,扑面而来的是历史的厚重感。馆内陈列了自辛亥革命至解放前夕蚌埠市革命发展的历史,我们观看了大量图片、绘画、史料以及实物,仿佛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在我们面前再现。尤其是当我们看到大革命时期牺牲于蚌埠小南山麓的杨兆成烈士的资料时,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痛。他是在安徽殉难的第一位共产党员,而他牺牲时才年仅24岁。他还如此年轻,就英勇就义,像他一样的人我相信还有很多。馆中还有许许多多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然而这些也只是革命的冰山一角。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先辈们的伟大。他们敢于奋斗,甘于清平,为了祖国,为了劳苦大众牺牲一切。在恐怖的环境中,宁死不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誓死捍卫了党的尊严,用顽强惊人的毅力同敌人做不懈的斗争,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最后的力量。他们对待敌人时,英勇无畏,顽强抗争,但我们似乎忘了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他们受伤了同样会疼,面对死亡同样会怕。他们同样有父母,有儿女,在战场上也会想念自己的家人,年纪小的战士甚至会偷偷的哭泣。他们抛弃一切奔赴战场,背负的是不仅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人的期望。一句平安归来,是最对他们最诚挚的祝福,然而又有多少战士能真正的平安归来呢?大部分都马革裹尸,血洒疆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气节、伟大人格和坚韧精神,这正是我辈后人应扪心自省并付诸实际之急迫所在,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所在。

图片2(1).jpg

图为蚌埠解放介绍 通讯员 陶万俊 摄

图片3(1).jpg

图为队员观看治淮成就 通讯员 陶万俊 摄

走出庄严肃穆的纪念馆,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之前,大家不约而同地向这块记载了所有荣耀和历史的纪念碑庄重地敬礼,向那些英勇的战士们,向那些为人民的利益奉献出生命的英雄们,深深地鞠躬。同时,我们更加坚定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决心,为祖国发展添砖添瓦。无数英勇的烈士们用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身陷囹圈的革命者始终将读书当做生命的第一需要和生活的最高享受,把监狱变成学习共产主义的“大学”。我们正值学习的关键时期,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向他们证明,他们的子孙会做好产主义的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结束了一天的参观学习,虽然很累,但激动敬畏的心久久不能平复。实地参观和书面阅读的感受完全不同,阅读不会带来直观的感受,甚至会人觉得枯燥乏味。而实地参观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先辈的伟大。我们身处馆内,仿佛在和先辈们交谈。他们以平静的口吻诉说他们的故事,而我们则高兴的讲述中国的变化和强大。我们有最勇猛的战士保家卫国,有先进的武器捍卫尊严,有最团结的人民同舟共济,有正青春的我们接力奋斗。我们要让先辈们知道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我们终将取得胜利。

(通讯员 陶万俊 赵晓蝶)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ganxiang/20210804/99450.html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陶万俊、赵晓蝶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