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中国大学生网诚征各类校园题材优秀稿件。
社会实践

三下乡 |“大疫见大义,吴医永流传”——南京中医药大学吴中杏仁调研团成果总结

时间:2021-08-21 12:07:00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养康学院吴中杏仁调研团 作者:文/秦家辉 • 图/张馨悦 唐卓思

点击:448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210821/102394.html

吴中杏仁调研团成员前往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

2021年夏季,南京疫情再现,

疫情防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探索与传承吴地中医抗疫智慧,培养青年学子的学术研究能力,提高人们对于疫病防治的认识,校团委新媒体中心活动团支部联合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中医康复19团支部于7月12日至8月10日开展“回溯江南疫,防治看古今”明清疫情防治专项调研活动。

根据调研需要与同学们的技能特长,本次调研活动分以“八个小组,四大阶段”将调研任务细化具体,保障团队工作效率的高效和质量。

章一 研吴门精髓,访吴医史实

实践寻真知,调查才有发言权。

2021年7月17日,为了解吴门医派,传承吴地中医文化,考察明清时期苏州地区的抗击疫情的历史,吴中杏仁调研团四位核心成员前往苏州中医院博物馆开展“回溯江南疫,防治看古今”主题实地调研活动。

穿过古色古香的苏式建筑,迈过高高的地梁门槛。在第一展厅,成员们重温了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并见到了《黄帝内经》《儒门事亲》等古书的手抄版真迹;移步第二展厅,这里主要介绍吴医的形成与发展:早期以道家为主,金元后,吴医受刘、张之学的影响,才逐步形成了“吴门医派”。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呈现出“世医多、儒医多、著述多”的特点,并创立了“温病学派”。

继续向前穿行,第三展厅与第四展厅各以古吴中名医、现代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相互补充,让成员们对吴门医派的多个历史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古以来医药不分家,吴中医学的鼎盛也让吴药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从宋代的济民药局、太平惠民药局,到明清的宁远堂、沐泰山堂,这些药铺见证了吴门医药的辉煌历史。

最后,团队成员们来到了第六展厅——苏州地产药材展厅。展示充满趣味性,其中的苏派特色中药和一些特殊制药器具最为吸睛,对于撰述历史与问题考证有着研究价值。

微信图片_20210717151348.jpg

章二 知医家精要,修普众书籍

为进一步阐述古代江南地区的疫情防治经验,吴中杏仁调研团组织编写了《中医学子看吴门》一书,其中介绍了吴门医派的发展历史以及代表人物,并总结了古代疫情的治疗措施与如今的新冠疫情防治策略。

千百年来,苏州地区名医辈出,从医学史的研究角度来分析,随着吴文化的兴起,吴地的医学活动也就自然随之产生了,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吴门医派。其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著述丰富,对社会和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分析吴门医派众多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为易水学派,伤寒学派,医经学派,温病学派,河间学派。其中温病学说对吴门医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真正体现了吴门医派“重临床、重疗效、重师承而敢于争鸣”的基本特征。

现如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原苏州市中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科学和文化研究。吴门医派对中医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我们将其撰述记载的重要原因。

章三 大疫见大医,患难显胸襟

在明清江南地区瘟疫横行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妙手仁心的医学大家,其中广为后世人尊崇的便是以疫病、温病等外感热病的证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温病学派。在21世纪面临严峻的新冠疫情的当下,吴门温病学派的治疫经验和思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疫见大医小组通过对吴门温病学派历史进行追溯,以吴又可、叶桂、薛雪、吴鞠通、王孟英五位医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篇通讯稿的形式让组员与广大群众建立起对中医防治疫病的了解与认可。

明末清初,正值瘟疫肆虐之际,被称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吴又可先生便是在此时著下《温疫论》一书,开创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证方案;叶桂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明确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提出了《温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与叶桂先生同期的薛雪先生也是康熙大疫时期的“时代逆行者”,其《湿热病篇》丰富并充实了温热病学的内容,为新冠肺炎重症治疗提供了可借鉴思路;乾隆时大疫再度流行,吴鞠通先生学叶桂之法,在所著《温病条辨》中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完善了中医外感病与热性病的基本治法;清末霍乱恰逢西医思想涌入,王孟英先生通过《温热经纬》提出了六气化火理论,西学东渐,将知识应用于临床,为霍乱防治做出重大贡献。

国有大疫,幸有大医。吴门温病医派在抗疫中积累的防治方法,不仅促使当代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尽快控制,也让无数后世中医学子从中受益。

章四 江南曾百疫,防治看古今

江南是个秀气地方,气候怡人,空气湿润,而这也令它有了不少疫病肆虐的历史。

早在始皇帝一统六国时,江南就已经出现了多次的瘟疫流行,每次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减损与社会恐慌。而后北民南迁时,密集的人群更是为瘟疫的流行提供了更有利的传播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更深的伤痛。

在此过程中有不少的医生开始积极探寻瘟疫的病因和治法,逐渐取得了许多里程碑式的进步,留下了众多医药典籍供后人学习总结。

随着中医学的进步,医家对瘟疫的认识与防治越来越系统化。当瘟疫来袭,对社会和人们带来巨大的冲击时,从古人到今人,老辈中医用他们不断积累的中医理论越发扎实地抗击着疫情,可以见得中医药对疫情的防治是有巨大作用的。

江南百疫图用唯美的古风图片和简要的科普说明从疫情频次、涉及范围、防疫方法、疫情性质和防治经验几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数代的江南疫情,将江南疫情的简史直观展示。

章五 活动花絮,成员心得

19 中康 赵天怡

“疫情资料组第一、二阶段的工作都是收集整理吴中有名医家资料对接其余各小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查阅论文深入了解这些医家的基本理论和抗疫策略,参照当下新冠疫情的防治,大家都收获良多。”

19 中康 徐贤

“虽然天气炎热,但大家的工作热情丝毫未减。进行资料搜集时,大家都积极领取任务,及时交接。疫情资料组12位成员分工处理了近9万字的内容,从疫病发生的时间、范围,到影响,再到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法,都做了完整的搜集整理。

19 中康 卢曼

“团队始终坚持‘弹性工作,主动服务’的理念,提倡合理安排好自己办公时间的同时,积极向别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工作中,我们不仅重温了吴门医派大家的风采,更是将感悟和理解融汇书稿中,齐心协力完成《中医学子看吴门》的二期制作。”

19 中康 潘佳琪

“作为吴门系列暑期社会实践的老队员,这一期我体验了新工作——书籍编写。从梳理框架,到查询资料,再到完善内容,每一部分对于我来说都是能力上的锻炼,也给了我新的感悟:社会实践永远不应该是一种死板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在大家协同工作的过程中自己能汲取经验,获得成长。”

成员在进行资料整理1.jpg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shijian/zongjie/20210821/102394.html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推养康学院秦家辉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