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读鲁迅《故乡》有感

时间:2020-12-15 19:35:28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作者:王笑

点击:1817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1215/88977.html

清凉,骨感而又多愁,这就是鲁迅的故乡吧

没有人写的故乡像鲁迅那样,如此悲凉。

鲁迅的笔法在我看来一直都是站在时代的“尖”端,于无声间触动人的灵魂。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一提到“故乡”,我们都会想到一个词—“回归”,正如叶落归根,一切都于成长过程中最后的仪式之举。在鲁迅的《故乡》里,更加让我读到了一种近乎于屏息的悲伤,成长难道就是所谓的远离吗?鲁迅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在鲁迅的心里,不管他离家多远也终归是要回去,尽管冒着严寒,但是那二千余里,二十余年的故乡终究要回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仅是开头这一段的环境描写,就把悲凉氛围描绘出来,也为下文做了情感铺垫,在这如此悲凉的故乡里,鲁迅主要描写了小时孩童时期的事和他最好的朋友—闰土,闰土是这篇小说里面最让鲁迅痛惜的一个人:“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时隔多年,闰土再也不是以前的闰土,这个世界会变,人会变,人也被社会逼着处于一种麻木的状态:“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再见我时俨然是一种紧密的生疏,闰土终究是被这个时代所吞没,他甚至于低声下气,他的思想里面完全禁锢在生存的困境里面,闰土是悲凉的,也是这个时代一个典型的困苦人家的代表,他被生活磨平了菱角,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鲁迅童年唯一要好的玩伴变成了如此这般,这是让人感到痛惜的。

杨二嫂也是这里面的一个典型人物:“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杨二嫂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她思想封建贪图小便宜,大大咧咧也是为了生存而在坚强的活着,鲁迅把杨二嫂比作一个圆规即是讽刺又让人悲凉。

《故乡》通篇采用了对比艺术, 但并不简单的生硬拼凑,而是把人物刻画同景物描写巧妙的穿插、溶汇在一起,使整个作品构成一幅色调十分和谐、鲜明的图画,蕴含深沉,意味隽永。小说的对比艺术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故乡》的对比是用纯一色的白描手法来体现的。作者的语言精确朴素,不加任何雕琢,运用白描手法,再现了“ 我” 回故乡,同亲友邻居各类人物相处的生活场面,揭示了生活变故和人事变故。其次,《故乡》的艺术对比中, 渗透着浓郁的诗情。作者对故乡、对劳动人民的真挚的热爱,都熔铸在作品里,再次,《故乡》的艺术对比里, 蕴藏着深沉的人生哲理,反映中国农村经济日益破败、中国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从而批判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表达了鲁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情。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清凉,骨感而又多愁,这就是鲁迅的故乡吧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1215/88977.html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中文系王笑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