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

时间:2019-10-05 23:03:36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孟倩

点击:2814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91005/75112.html

苏轼在凝望着什么

被称为“苏门六学士”的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指出:退之以文为诗 ,子瞻以诗为词, 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在《词论》中 , 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句式不整齐的诗),“又往往不协音律”。而胡寅从文学发展变化的高处立论,在《题酒边词》中说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前人对苏轼“以诗为词”褒贬不一,而我认为,应该在辨证看待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大加肯定苏轼“以诗为词”对词的革新方面的贡献,但也不可忽视局限性。

苏轼“以诗为词”内涵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裔”

《与蔡景繁书》云:“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与陈季常书》称赞朋友的优秀之作为“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耳”。可见,古人对于苏轼这一创新颇为惊喜。说起“诗尊词卑”这一传统理念,大概是从诗和词的功用上分析得来,而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贬义之言也大概出于此处。古人认为“诗言志”、“词言情”(或者说“诗雅词俗”)。苏开启了以词述志的阶段。词体用以述志, 在功能上无疑是一次根本的转变。

二、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

广泛地反映生活,表达各种情感志向,丰富了词体的抒写空间。苏祠一改以往歌颂男女爱情的传统,将诗的题材拿来写进词里。他的词大致分为哲理词、咏物词、闺怨词、记事词、农村词等。包蕴广泛,题材丰富、情感多样,可以说苏词几乎到了无事、无情不可以表达的程度。

三、苏词总体艺术风格与诗歌趋同,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呈现出豪放雄奇、旷达、婉约风格

豪放,在今天可以理解为恢宏刚健、豪迈磅礴,写作此种词风的词人多是一腔热血,壮志满怀。苏轼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旷达和婉约,我认为,则是苏轼人生态度的不同表达方式。

四、形式与技巧的诗化

1. 大量使事用典。本是诗的技巧和方法,这里被用来写词,有人说典事的使用能使词“增加硬度”,我想这应该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使事用典对词历史厚重感的“贡献”。

2. 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上文中提到“词言情”,则从另一方面说明词不擅长用来叙事。但就凭这点成为苏轼“以诗为词”的例证的话,未免太过牵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词作《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也用了题序,总不能说欧阳修也而“以诗为词”了吧。苏词中的标题和词序,则是“以诗为词”形式上的体现

然而,此举的局限性也不难想出。这种转变对词体的审美属性,毫无疑问都带来相应的破坏。当然,我们需要注意词体在北宋中后期发生功能上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娱情功能被完全地取代。

另外,从音乐和文本的离合关系看,在词随着朝代更迭而转变过程中,词体自身的独立性、表达功能逐渐凸现,音乐的娱乐性渐次被淡化等一系列的转变无一不刚好“迎合”了苏轼“以诗为词”的潮流和趋势。

综上,“以诗为词”的涵义应该是多层次的:题材上,不再以男女艳情为主,取境较阔;风格上,把诗歌的“硬”的一面引入词中;功能上, 使词体从娱宾遣兴之用,转变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工具。而从形式上说,有意借鉴诗歌创作中常用方法与技巧;从局限性说,重词体的表意作用而忽视词体本身的审美意境;从与音乐相疏离的倾向渐趋明显来说,则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了。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苏轼在凝望着什么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yuanchuang/20191005/75112.html

山东理工大学孟倩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