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
文学频道
校园新鲜事

对背景意义的理解——中国经典诗词

时间:2020-05-22 13:42:06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作者:王志谦

点击:563 评论:0 字号:+   -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0522/79556.html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诗圣杜甫的诗《望岳》。我们在学习古诗的常用套路就是先看诗歌背景,然后根据所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情感态度。这种方法被我们熟练应用,从小学到大学,无一例外。 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时,常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背景”,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的。当我们研究一个诗人时,总会不自觉的想到背景,诗人处于每个不一样时期,就会有不一样的心情感受,或是悲壮,或是把酒言欢。当历史批评学家研究每一个朝代时,总是会把诗人的诗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这种研究办法也很有道理,因为古诗就像诗史一样,每一首诗都是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产物。

但很少有人对这种常用套路提出质疑,为什么诗歌的“背景”能够充当理解诗歌意义的基础。鲁迅先生的书提出了这个疑问,给我们解答疑惑。字典里也给出了“背景”一词的三种释义:某事物背后的情状;照相、绘画等主题背后的布景或陪衬;背后支撑的势力或靠山。毫无疑问在诗歌批评中人们常用的是第一种意思。不过,当背景被恰当地运用于批评时,第二种意思“布景或陪衬”也成了合适的比喻,诗歌背景正好比摄影绘画时人物背后的布景道具,正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背景图,让我们可以看到边塞浩瀚无边的大漠,让我们从背景图中感受到这种悲凉情感。在《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顾长康为谢鲲画像,认为以丘壑为背景,会更好看。结果一幅人物画却画成了山水画。外国丹麦的作家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导言》也发表了对于背景的认识,他以取景作比,以望远镜必须对准焦距 ,才能拍好一张清晰的照片;当焦距没有对准时,第三种意思“支撑的势力与靠山”也会渗进诗歌批评,因为在这个望远镜取景框里背景清晰而主题模糊,就好比顾长康画谢鲲却画了丘壑,人物画变成了山水画。诗歌的批评家只能依靠对作品的背景进行考证和搜寻来重建诗歌的意义,于是背景真的成了诗歌意义的“支撑的势力或靠山”。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常常从这个问题与之相关的线索入手,正如批评家门从诗歌背景入手一样。

那么,这种把背景作为批评家观念是否有问题呢?其实,确实有问题。这些批评家的观念只能一半正确。如果作者没有标明诗歌创作时间,就不能妄加评论,很大可能闹出笑话。文章开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写的,宋人便把时间弄成了安史之乱后,那么这首诗歌的情感也将会有不同的理解。虽然每一种批评方法的使用者都相信手握灵珠,惟有自己这一套能钩玄索隐,但依我的理解,诗歌批评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利弊,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诗无达诂”这个难题。我认为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分毫不差。充分认识不足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成就。

背景分析真的是一把万能钥匙吗?我认为是这个答案:不是。我们常听到文学批评家振振有词地教训学生说:搞清楚了背景就掌握了理解意义的钥匙,这让人想起中国一句俗话“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和西方一句俗话“开门靠万能钥匙”。可是,我认真的想了一想,现在是不可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况是开门靠万能钥匙,所以背景分析只是一种分析方法,不能只依靠这一种方法解决历史时代问题,毕竟我们又不是诗人怎么会有亲眼所见的经历呢,严谨细致的考证肯定是有效的。

打赏本站
若您喜欢本站,可通过打赏的方式支持我们「打赏请附言留名」,打赏金额将用于网站运营和维护,谢谢!
本文链接: https://www.universitychina.net/wenxue/dushu/20200522/79556.html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中文系王志谦供稿

责任编辑:高永锋

  • 珠穆朗玛峰上那些尸体 如今成了一个个地标

    一个美国人如何打捞失落的五四记忆

    1979年,中国开始整理“五四”遗事,对这场六十年前的过往做重新评价。失语长达30年甚至更久的“五四”一代幸存者,开始被邀请出来,重述往事。舒衡......

中国大学生网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高永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校园文学